“先生,是送信的人回来了。”护卫首领低声道。
骑兵勒马停在贾诩面前,抱拳行礼:“禀先生,信已送到河内。袁昊公子命属下带回口信。”
贾诩微微颔首,示意护卫退开。骑兵凑近,声音压得极低:“公子说:‘文和苦心,吾已尽知。张绣之事,自有安排。邺城相见,再议大计。’”
贾诩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挥手让骑兵退下。他望向东北方向——那里是邺城,袁绍的大本营,也是权力交织的漩涡中心。
“加快速度,三日内必须赶到邺城。”贾诩轻夹马腹,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向袁绍复命,又如何应对那位野心勃勃的袁昊。
邺城,大将军府。
袁绍正与几位谋士商议军务,听闻贾诩归来,立即召见。贾诩整了整衣冠,踏入议事厅时,目光迅速扫过在场众人——田丰、沮授、审配、逢纪,袁绍的核心谋士几乎全在。
“文和辛苦了!”袁绍起身相迎,这位北方霸主虽已年近五旬,却依然气度不凡,眉宇间透着威严,“张济之事如何?”
贾诩深施一礼:“托主公洪福,张济已答应配合我军行动。只需十万石军粮,便可令其在西线牵制曹军。”
袁绍大喜,抚掌笑道:“好!文和果然不负所托!十万石军粮换得西线无忧,此乃大善!”
“主公且慢。”审配突然插话,细长的眼睛盯着贾诩,“张济狼子野心,昔日董卓麾下悍将,岂会如此轻易就范?贾先生莫非许了什么额外承诺?”
厅内气氛顿时一凝。贾诩面色不变,心中却暗道审配果然机警。他正欲回答,一个清朗的声音从厅外传来:
“审公多虑了。”
众人回首,只见一位锦衣青年迈步入内,约二十岁年纪,面容俊朗,眉目间与袁绍有七分相似,却多了几分锐气。正是袁绍次子袁昊。
袁昊向父亲行礼后,目光灼灼地看着贾诩:“贾先生智谋超群,必是看准张济处境艰难,方能有此成果。不知先生可曾探得张济军中虚实?”
贾诩心中一动,袁昊此问看似平常,实则是在帮他解围,同时暗示更深层的交流。他微微躬身:“公子明鉴。张济虽据三辅,然粮草短缺,兵甲不齐。其军中士气低迷,若非如此,也不会轻易应允我军条件。”
袁绍满意地点头:“原来如此。文和此行,可谓一举两得——既得盟友,又探得敌情。”
“父亲,”袁昊忽然道,“儿臣以为,既知张济虚实,不妨多给些甜头。再加两万石军粮,令其感恩戴德,将来或可为我所用。”
袁绍皱眉沉思,审配却冷笑:“二公子此言差矣。张济乃虎狼之徒,喂饱了反而危险。依我看,十万石已属过多。”
袁昊不慌不忙:“审公所言极是。但眼下大敌乃曹操,若能以少许粮草换取西线安稳,何乐不为?待击败曹操,再收拾张济不迟。”
贾诩暗自赞叹袁昊的辩才,这番话既不得罪审配,又坚持己见,还暗示了长远计划。他注意到袁绍眼中闪过赞许之色,而田丰、沮授等谋士则神色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