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尤沉默了。
两个人沉默了几秒后,同时露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笑容。
秦尤一瞬间有种想要放声大笑的冲动,她最近挺闲的,看了一圈都没什么新剧本值得她演,所以也看了网上对《赌徒》的评价,观众是非常容易跟风的生物,而且一个观点能传播多远多广,往往不取决于这个观点的正确度有多高,而是取决于这个观点“有没有梗”。
观众对《赌徒》这部剧是“戒赌宣传片”的戏谑显然是属于比较有梗的那类,所以说到后来,大家好像都觉得这真的是部戒赌宣传片了,不然怎么会特意塑造这么让人无法共情的主角。
现在好了,直接有官方下场盖了个“正能量”的戳,他们大概是真的看中王导对主角父女两代赌狗的尖锐且精准的刻画,认为这能引起观众对赌狗心理的警惕。
那就是定性了——这部剧对主角是批判态度。
但是其实没人比秦尤更了解王导下笔时的想法。
他没想过要写爽剧,哪怕这个剧的主线梳理出来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升级流模式。
但他也没想过要批判主角。
他只是很客观地写了一个他心目中的会在这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角色——资本代言人,够像资本本身,才能在资本场上如此如鱼得水。
称赞她?不是。
批判她?也不是。
只是叙述。
对于王导这种人来说,“高风险高收益”就是他的光速不变原理。
他算不上多喜欢《赌徒》这个主角的性格,他只是认同只有这种人可以获得最超额的回报而已。
资本怎么来的?
赌,永远只能靠赌。
从封建时代的从龙之功,到大航海时代,再到现在,真正原始的资本积累都可以概括成一个字——赌。
能力,当然重要,但是再有能力的人,上了这个战场也得赌,回报如此巨大,就意味着这个战场上和你一样有能力有眼光的人起码还有一箩筐,你再有能力,再有眼光,能不能赢都是未知数,哪怕是百分之九十的成功概率也意味着有百分之十的概率失败,这个概率已经很低很低了,但一旦落在个人头上,那就是百分之百。
甚至就算你是个毫无感情且聪明绝顶的骗子,一样也有翻车风险,你愿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愿不愿意去承受可能一无所有的后果,就是你能否迈出那一步的关键。
这就是王导眼中的世界,一个极端不确定的世界,他的经历,他的人生,使他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常人的理解方式,他只是将这种理解展露在了纸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