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主题是讨论于佳佳邀请报社入驻麦窝的提议。
副总编把情况跟大家说了说,“于佳佳邀请咱们报社入驻麦窝,大家怎么看?”
一位编辑马上说:“麦窝就是个商业网站,咱们报纸可是权威媒体,入驻到那上面,不太合适吧。”
另一位编辑附和道:“就是,而且于佳佳在麦窝搞得那么成功,咱们入驻,感觉像是去蹭热度。”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对入驻麦窝不太乐意。
副总编听了,想了想,说:“大家说的也有道理。那这样,咱们报社就不以官方名义入驻了。
不过可以让两名记者以个人身份入驻,看看效果怎么样。”
大家听了,觉得这个办法还行,就同意了。
一天,社区热门板块突然出现一篇文章,作者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肖教授,标题为《审丑过敏症》。
文章一经发布,瞬间吸引无数目光。
“大家瞧瞧,肖教授发文啦,说是为‘眯眯眼’审美辩护呢。”网友“冲浪达人”在社区留言。
很快,有人点开阅读并评论:“肖教授说丑化和审丑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咱们对‘眯眯眼’的反感是‘过敏反应’,这说法太新奇了。”
“新奇啥呀,我看就是瞎扯!这不是刻意丑化、误导咱审美嘛。”网友“正义使者”立刻反驳。
一时间,社区里针对肖教授文章的讨论热火朝天,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激烈交锋。
反对者认为,“眯眯眼”在国际时尚界常被用来丑化东方人,绝非正常审美,肖教授的观点是在混淆视听。
支持者则觉得,艺术本就多元,不应限制对丑的表达。
肖教授的言论像导火索,引发争议的第二阶段。
更多公知和文化名人纷纷加入战局。
湖北大学的李教授在个人社交账号发文:“审美应具多样性与开放性,公众对眯眯眼’的抵制。
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审美观念的落后与狭隘。”
此言论一出,又掀起一轮讨论。“这李教授咋说话呢,我们抵制‘眯眯眼,咋就落后狭隘了?”网友“不服就辩”留言…
“就是,我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咋能被他们说三道四。”网友“坚守审美”附和。
《南方都市报》的编辑赵老师也在报纸专栏发表文章,从媒体视角分析这场争议:
“我们应理性看待审美差异,不能因个别现象否定一种审美风格。”
《新京报》记者小张则深入社区,采访众多网友,撰写报道:“在这场‘眯眯眼’审美争议中。
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公众审美观念与所谓‘前卫审美’的冲突愈发明显。”
文艺批评家王老师在一场文化论坛上谈及此事:
“艺术创作需要突破传统审美束缚,‘眯眯眼’作为一种独特表达,不应被轻易否定。”
知名艺术家陈先生在自己工作室接受采访时表示:
“审美不应设限,我们应拥抱多元,包括那些看似怪异的审美。”
这些公知和文化名人凭借专业知识与社会影响力,试图引导舆论走向。
他们的介入让讨论氛围愈发复杂,许多网友面对这些“权威”观点,一时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反驳。
社区的编辑们可兴奋坏了,这些文化名人的加入,为平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与话题性。
社区运营团队紧急商讨,决定大力邀请更多有争议性的名人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