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怎么说呢,虞美人还是觉得那种看见自己没被抓,就上表自己早被捕,看见自己没没被抓,就自己投案自首这种操作,着实让她有点看不懂。
照她,或是大多数人的想法,那不都得是既然没被发现,那就乖乖窝着,等待下次机会吗?
这怎么还上赶着送呢。
……
丢开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虞美人简单解释了一下三者区别,算是为各方立场浅浅澄清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好,相信大家大致理清楚了各方立场,我们继续往下说。
在当时不单单是士人们遭殃,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跟着一起倒霉。
比如朱震,他是陈蕃的友人,他在收葬了陈蕃的尸体之后,又将他的儿子陈逸藏到甘陵。
自己却因为这件事情倒了大霉,被人告发。
因此,朱震全家被捕,都受了酷刑。
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说出陈逸的行踪,陈逸得以幸免。
还有窦武的尸身,是被他的府掾胡腾收葬的,并为他发丧的,也被禁锢终生。
窦武的孙子名叫窦辅,才二岁,是被胡腾收留并冒认为自己的儿子,又被胡腾与令史张敞一起将他藏匿在零陵,窦辅也得以幸免。]
对于这几段,出于最后的礼貌,落在东汉那个时期人们耳中,都是一团消音。
东汉。
听完解释,刘秀的表情倒是微微松了几分。
东汉在未来会出现的问题,虞美人显然在这期天幕中有所剧透,对于这一点,刘秀自认自己还是能把握住的。
宦官、外戚、党人,三方团体,刘秀并不会盲目信任谁。
作为帝王,他才清楚的知道,即使是因为最纯粹的信念而建立的组织,在最晚两三代以后,组织内必定会有所僵化,他们是否还会那么纯粹,当真是个未知数。
是以,刘秀就算果真对他们有所倾向,也不会将未来的可能全押宝在他身上。
不说他现在这个时候有没有,就说即使是有了,万一到了王朝末年,它就成了另一个宦官或外戚群体呢,这谁又能说准呢。
一个朝代到了末年会这样,一个组织也会如此。
想到天幕剧透过一个个王朝的历史,再想到儒家到了王朝末年变成了啥样,给孔夫子气得……
嗯,理智告诉刘秀,相信谁都不如相信自己。
他不如指望一下玄学,让自己的后代里别出瘪三来得现实。
一个英明帝王,至多筹谋王朝百年,还是在儿孙别那么短命,让外戚和宦官专政的情况下。
他只恨邓绥不是他的后代,未来实在过分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