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都学过一个成语,叫完璧归赵,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是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故事是这样的,赵国有一块和氏壁,让秦王非常喜欢,写信表示,要以十五城换宝玉。
赵国心动吗,当然是心动的,于是他们很快付诸行动。
当然更大的原因还是当时的秦国很强,让赵国有所顾忌,不敢招惹。
因此,赵国就派蔺相如持璧赴秦,秦王拿到宝璧后,却闭口不提偿城之事,反而将玉传给后宫妻妾欣赏,主打的就一个空手套白狼。
当然蔺相如也不简单,一通拉拉扯扯,最后玉的归处看成语就知道了。
这件事后不久,赢稷又约赵国在渑池会盟,席间,稷让赵何奏琴瑟一曲。
却又召来秦国御史记载,秦国在记载中故意用一个“令”字,这字的意思懂的都懂,表现了上对下的指使,算是公开践踏赵国的尊严。
这秦王是谁,相信大家心里也有数,必定是秦昭襄王赢稷。
赢稷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么一个绝对的强者,有着依仗国家的强盛横行无忌,盛气凌人的资本。
他也常以和好名义欺骗敲诈勒索其他国家,公然欺凌列国,侮辱与国当事人更是不少见。
但我们还是很喜欢他的,倒也不是因为其他,主要是他很强。
另外,其实我们认识他还有一个原因。]
虞美人露出一抹微妙的笑意,让众人齐齐生出一股不太妙的感觉。
接着,虞美人37度的嘴说出了零下37度的话。
[那就是,我们都以为完璧归赵是嬴政的,敲诈勒索是嬴政的,盛气凌人是嬴政的,赢稷做的一切都是嬴政的。
而更微妙的是,蔺相如这个名字还是很好记的,我们才学了“负荆请罪”历史典故,对其中主角廉颇和蔺相如颇有好感。
紧接着就知道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更为重要的是,那个时候我们只知道一个秦王嬴政,你别说秦王赢稷了,我们是连秦王李世民都不知道。
可想而知当时的我们对秦王嬴政是何等的怒目而视了。
说句不要脸的话,我政哥替秦昭襄王背的锅,又岂止只有这一个?我政哥的暴君之名,赢稷是要负起一定的责任的。]
赢稷:……
嬴政:……
其他秦王们:……
这,怎么说呢,确实挺微妙的哈。
最起码赢稷看着怀里懵懵懂懂,啥也不懂的大胖曾孙,整个人都僵住了,这这这,可让他如何应对。
问题是现在的他,该做的不该做的全都做了,要不就先这样?
也只能这样了。
默默的移开视线,赢稷假装自己并没有一瞬间的心虚。
仔细想一想,这也不全是他的责任嘛。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后世人历史没学好,什么锅都往他宝贝曾孙上背,千古一帝又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