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李渊不积极处理国家大事,还有要昏庸的苗头,这要是真放任这种事情发生,华夏大地能好吗,必定不能。
果然,专业的人事就要让专业的人做,这个李渊一看就不适合做皇帝,下台了也好。
想清楚这一切,天幕下众人也不纠结虞美人的那一套歪理了,甚至频频点头,表达出出乎想象的热情。
实在是,他们想起了自己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对明君要发出你最大的掌声,让他们知道,是有人在支持他们这样的明君的,千万别灰心失望,而是能用最大的热情回馈他们。
现在他们就觉得唐太宗做得非常有道理,他们非常支持。
反正鼓掌加油就对了。
……
[有人把李渊称为最低调的开国皇帝,但我们也简单的了解过他了,知道他并不是想故意低调,而是被迫低调。
如果不论是否是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会发现,历史中有更多低调,乃至默默无闻的开国皇帝,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后周后太祖郭威,我要是不说,谁知道他啊。
不然就凭着他在位后期的某些操作,这也洗白白不了。]
虞美人叹口气,对李渊是真无语。
虞美人要是饭圈人士,都得来一句,您就不能独立行走吗?扒着我家(二凤)哥哥吸血不够多吗,诅咒。jpg。
可惜她不是,但这也并不妨碍她吐槽他就是了。
第666章避讳问题
[之后,李世民又着重强调避讳的问题,我国避讳的问题有多严重你们也不是不清楚,应该说,你们要比我这个现代人更加清楚。
在政治层面,避讳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皇权尊严的重要体现。触犯帝王或尊长的名讳可能被视为大不敬,会面临严厉的惩处,甚至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比如李世民登基后,徐世勣为了避“世”的讳,索性再去掉一个“世”字,变成了“李勣”。
其次,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它对文献典籍的传抄、整理和研究产生了诸多干扰。许多书籍因为避讳而被改动,导致文字的混乱和历史记载的失真。
可以这样说,避讳问题给后世学者解读和研究历史带来困难,一些文人在创作时也需时刻留意避讳问题,以免作品被视为犯忌而遭祸。
举个例子,唐玄宗你们都知道吧,到了清朝,他变成唐明皇了,为啥,因为要避讳,避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中的“玄”字。
再比如猪为啥会被写做“豚”,不就是为了避讳老朱家的朱吗,不过老朱也不是很介意这个,所以百姓日常生活中还是更多叫“猪”。
还有就是有些字,比如说治理的“治”字少了一横,民族的“民”字少了一斜钩,别怀疑,这都是为了避讳。
更别说避讳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百姓在生活中避讳也造成了诸多不便。
人们在取名、说话、写字等方面都要小心规避,影响了正常的交流和生活秩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