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军的势力如火燎原,迅速扩展到湘南以及两广边境地区。
他们以新田、常宁、桂阳为根据地,设寨筑垒,精心构建防御工事,准备与官兵展开长期抗争。
道光十三年三月,面对日益壮大的起义军,清王朝大为震惊。
道光皇帝急忙调兵遣将:着令湖广总督卢坤、湖北提督罗思举、贵州提督余步云和云南副将曾胜,
率领湖南、广东、广西、湖北和贵州5省的数万大军,向义军大本营逼近。
乖乖!道光下了血本。
这是瑶民起义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此时三省联军与清军五省联军对峙,可谓狭路相逢。
清军凭借着精良的武器装备,妄图一举剿灭起义联军。
然而,赵金龙和赵福才等人审时度势,并未被眼前的严峻形势所吓倒。
他们亲自勘察地形,精心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战斗打响后,湖南军作为先锋,如汹涌潮水般向清军的正面防线发起了猛烈攻击。
他们呐喊着,勇往直前,即便遭受清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仍毫不退缩,
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成功吸引了清军的主力注意力。
与此同时,广西军则绕到清军的侧翼,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悄无声息地逼近。
他们行动敏捷,如天兵下凡,突然出现在清军侧翼,发起凌厉突袭。
清军顿时阵脚大乱,陷入混乱之中。
而广东军则作为预备队进行补刀,以强大的兵力支援湖南军和广西军,为联军解决后顾之忧。
赵金龙手执钢刀,赵福才紧随其后,二人穿梭在尘土弥漫的战场上,沉着指挥着战斗。
二人的身影如同定海神针,极大地鼓舞着联军士兵们的士气。
在他们的带领下,联军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场上喊杀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大地。
经过数日的激战,联军终于成功突破了清军的防线,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清军狼狈逃窜,留下了大量的武器和辎重。
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三省联军的士气,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反抗清朝统治的希望。
从起义爆发到这场激烈的混战,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两年。
清军虽派出大量部队围剿,却始终未能扑灭起义的火焰,道光皇帝为此伤透了脑筋。
道光十三年六月,道光帝严令湖广总督卢坤,务必在一个月内扑灭这次起义,否则提头来见。
卢坤不敢有丝毫怠慢,率领两万人马,将起义军根据地团团包围。
这次,卢坤采用分兵迂回战术,对起义军形成分割式严密包围圈。
此时,无论是从人数、士兵素质,还是武器装备方面来看,起义军都绝非清军的对手。
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义军逐步收缩阵地,被迫退守常宁黄洞、洋泉镇一带。
卢坤见状心中大喜,进一步缩小包围圈,最终将赵金龙、赵福才等部众,重重围困在洋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