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清宫秘史讲的是什么 > 第201章 三元里抗英斗争(第2页)

第201章 三元里抗英斗争(第2页)

5月31日,番禺、南海、花县等县400余乡的群众数万人闻讯赶来支援,将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

英军无奈之下,派出翻译混出重围,向广州知府余保纯求救。

余保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全然不顾百姓死活,采用威胁、欺骗等卑劣手段,强迫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这才得以解围。

由此可见,这些朝廷官员为求自保,对洋人摇尾乞怜,对国人却凶狠残暴。

每当外来势力侵略中国,朝廷里的皇帝和官员便想起利用老百姓。

而一旦洋人退去,朝廷又对贫苦百姓严加防范,正如网友所形容的那般:

“用的时候和颜悦色,用过之后严加防范,这便是道光年间朝廷与百姓的真实关系。”

在三元里民众抗英之初,官府对民众的抗英行动尚持观望态度,甚至还在暗中予以支持。

然而,当民众力量所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逐渐凸显时,官府内心的恐惧便彻底压倒了“借民抗敌”的想法。

他们生怕民众力量壮大后,局面难以控制。道光皇帝就在这种平衡中,小心试探着。

【华工血泪之路】:随着英国、美国、法国与大清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来,他们发现大清人口众多,

这些列强萌生了倒卖人口去他们殖民地打工的念头,美其名曰:劳务输出。

彼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此时的古巴蔗糖产业却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劳动力维持产业运转。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班牙国王看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内横征暴敛,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难以为继。

西方列强看准了这一机会,为满足古巴等地种植园和矿山对劳动力的需求,

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等地,通过各种欺骗手段招募华工。

西方殖民者及其代理人,他们在沿海地区设立“猪仔馆”,

以“高薪工作”“美好新生活”为诱饵,欺骗华工签订契约。

这些契约往往是不平等的卖身契,华工一旦签字,就如同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许多华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行掳掠到船上,与家人分离,踏上了前往古巴的不归路。

华工们前往古巴的旅途,堪称是在地狱游走,他们被关在狭小、阴暗、潮湿的船舱内,空间极为拥挤,空气污浊不堪,缺乏基本的食物和饮水供应。

疾病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迅速传播,许多华工在途中就因疾病、饥饿、虐待而死亡。

据统计,在运输途中,华工的死亡率高达15-30。即便侥幸抵达古巴,等待他们的也并非当初承诺的美好生活,而是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到达古巴后,华工们被分配到种植园、矿山等地方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至16小时,劳动强度极大,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和极差的生活待遇。

居住条件简陋不堪,吃不饱饭,还经常遭受监工的打骂和虐待。

华工们的人身自由被严格限制,如同奴隶一般,契约期限通常长达8年到10年甚至更久。

在契约期内,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利,一旦试图反抗或逃跑,就会遭受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处死。

华工们在古巴的悲惨遭遇,引起各界的同情,

随着真相曝光,国际舆论对华工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同时,清政府迫于压力,开始与古巴方面进行交涉。

1874年,中古巴两国签订了《古巴华工条款》,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华工的待遇,

但由于古巴种植园主等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实际执行效果有限。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华工们从未放弃抗争。他们通过怠工、逃跑等方式表达对压迫的不满,

在长期的艰苦劳作和残酷压迫下,许多华工过早地结束了生命,但也有部分人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古巴落地生根。

总而言之,道光治下的老百姓生活相当不易,在国内,受剥削欺压,出国打工,是从虎穴掉进狼窝。

这正是皇帝无能,百姓受罪的真实写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