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直隶南皮人,号香涛,人称香帅。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一声啼哭冲破天际,
贵州贵阳一官宦世家添了男丁,张瑛之子张之洞出生了。
他自幼,便展露出非凡的聪慧,3岁数一二三,五岁入家塾,
在儒家经典的熏陶下,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子。
他10岁前,已熟读四书五经和老子,还自学兵书战策,12岁时就刊刻了诗文集,
“文笔太好了,真如妙笔生花,我喜欢!”人们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
张之洞,神童也,妥妥“别人家的孩子”。
同治二年(1863年),27岁的张之洞,考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就此踏上仕途。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结识了一帮有共同理想的同僚,如张佩纶、陈宝琛等人。
“佩伦兄,国家内忧外患,我等要做中流砥柱,于同僚做个表率。”
“这个自然,我等出淤泥而不染。”张之洞凝重说道。
ps:张佩伦是李鸿章的女婿,他有个孙女,是着名的作家张爱玲。
张之洞与这些人组成了清流派,以李鸿藻为领袖,实则张之洞才是那个挑大梁的核心人物。
他们的宗旨:谁敢贪污,谁崇洋媚外,谁非议皇上,他们就干谁!
“崇厚,你干的事不地道,这是卖国!为何把东北的地划给了老毛子?”
在中俄伊犁事件中,崇厚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
张之洞不干,非要崇厚说清楚:
“太后,国家领土岂能让崇厚分割出去,必须治他的罪,以儆效尤!”
慈禧暗虑:张之洞有才能,敢说敢干,是个人才,哀家要重用他!
此后,老张得到太后的赏识,政治声望“蹭蹭”往上涨。
张之洞是清流派头头,这帮人反对崇洋媚外,排斥洋人洋物,有点拘泥古代。
1882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认知的人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带来的西方知识和理念,太震撼了,让张之洞拒之不能。
“西洋确实比我们强。洋枪洋炮在那摆着呢!”
他开始意识到西方“长技”的厉害,也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就在他准备在山西大干一场,设立洋务局、筹建机器局时,中法战争爆发了。
1884年,张之洞接到圣旨:“即刻署理两广总督,主持广东前线抗法战事。”
圣旨如山,张之洞飞马上任。
战场上,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让他大吃一惊,
“呜呼!大清再不提高装备,将国破家亡!”
战后,他毅然投身洋务运动,从一个坚守传统的清流派,转身成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
老张不打嘴炮,玩实打实!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
任上,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一系列近代企业。
其实,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的。老张也遇到过挫折,甚至还闹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