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十几节车厢的党小组长都下来了,大家纷纷四处张望。
在车站入口处,一位清瘦的人挥手喊道:“冉海!”
冉海顺着声音望去,发现是老领导袁国岭在喊他,便迅速跑了过去。
袁国岭曾是冉海在保东时的后勤副厂长,文革期间被批斗撤职,关进了牛棚。
三线建设成立时,他从牛棚出来,来到了三线。
冉海听上次从三线回保东的人说过,袁国岭如今在三线当上了副总指挥。
冉海跑过去与领导握手时,其他车厢的党小组长也围了过来。
袁国岭看到大家十分高兴,一一与众人握手,随后安排大家准备卸车和装运工作。
接到通知的大人、小孩纷纷从车上下来,在车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卸载运来的物品。
没过多久,站台上便堆起了几十堆物资。
三线建设调配的汽车陆续开上站台,李风顺家与杜武、张美艺三家被安排上了同一辆车。
装好物品后,车辆缓缓驶出站台,开到了火车站前的空地上。
这片空地十分开阔,上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坑和高低不平的土包。
许多汽车停在这儿,有的已经装载完毕等待出发,有的则准备开上站台去拉物资。
李风顺站在车厢上向西望去,只见一座低檐尖顶、灰黄色的二层小楼,上面写着“威宁站”三个大字。
小楼后面是那条南北走向的火车线,左右分布着许多灰色及暗红色的平房。
火车站的地基很高,像是建在山坡上,坡上的泥土不知掺了什么东西,这儿一块黑,那儿一块红,更多的则是灰黄色。
火车站坡下有一条由北向南的路,汽车驶过时扬起阵阵尘土。
人们转身看向北面,那里有许多低矮破旧的平房,不少人站在房前,打量着三线建设来的人和车队。
灰黑色的服饰,搭配着平房上的油毡纸、破瓦片,再加上烟囱里冒出的烟尘以及车辆卷起的尘土,在晨光下仿若云雾一般,使得北面的景象模模糊糊。
大家再转向东南,在金灿灿的阳光下,一道灰黑色的城墙映入眼帘。
那城墙又长又高,尽管砖石破旧,还有垮塌的缺口,但依然显得雄伟高大。
杜武妈妈告诉大家:“这个古城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李风顺好奇地问:“阿姨,山在哪里?”
“城的东北角有一座山,叫首山,看见没?”
或许是雾霾太重,又或许是晨光过于刺眼,大家都没看到那座山。
温和的阳光,徐徐的北风,让站在车厢上的人们解开了厚厚的棉衣。
灰头土脸的妈妈从面袋里拿出馒头和咸菜,招呼李风顺他们吃饭。
一辆辆装满人员和物资的车辆,卷着尘烟,陆续回到广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风顺又朝东北角看了看,还是没瞧见首山。
这时,在袁国岭的指挥下,满载的汽车出发了。
李风顺乘坐的汽车行驶在最前面,同一节火车车厢来的高文革坐的汽车排在第二位。
过铁路时,李风顺扯着嗓子大喊:“高文革!”
听到声音的高文革也回应道:“李风顺!”
他们的声音饱含着炽热的情绪,穿透了铁轨旁呼呼作响的风声,传向远方。
过了铁路道口一千多米,一条河水拦住了去路。
这条河有五十多米宽,是由西、北方向无数条河、溪汇集到城边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