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家都觉得目前的速度已经相当不错了,可他却认为还能再快一些,因为只有建设进度加快,才能让东华的兄弟姐妹早日搬迁过来。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东华那片山里的老少爷们。
当年,他响应号召离开城市奔赴三线,就是为了全力支持国防建设。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却遭遇了缺水的难题,试生产之后,更是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
大家四处找水、打井,可结果打出的水质不佳,一旦遇到天旱,职工家属的吃水都成了大问题。
1972年进行调整时,上级领导给出了两个方向:要么关停工厂回城,要么搬到其他三线厂进行合并。
厂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多数人都不同意关停,为此,职工群众抱怨了很长时间。
好在后来的合并,让骨干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期子女入厂工作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消除了职工们的后顾之忧。
这下,大家不再抱怨了,转而开始催促搬迁的进度。
职工家属总是追问什么时候能够搬过去,问不到刘玉,就去问刘玉的妻子。
昨天打电话的时候,妻子又代替大家询问搬迁时间。
挂了电话,刘玉对大家急切的心情感到无奈,心想饭要一口一口吃,房子也得一点一点建,这么着急又有什么用呢?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顺手拿起刚发的学习材料,读到“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虽然他内心并不认同这句话,但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工农兵学员给出的解释——“贵族是天才,劳动人民是蠢材”,却也忍不住点头表示理解。
为了确保建设速度,他一来到锦东,就把办公室和寝室都搬到了工地的工棚。
他满心期待着能够早日完工,实现搬迁。
目前,西张村工地的医院、商场、学校、锅炉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家属住宅区部分楼房也已竣工。
工具车间厂房完成验收,弹尾车间厂房的天车安装到位,正在进行吊顶作业。
正是:紧张忙碌近一年,林立高楼在眼前。建设施工夜望山,远方言,玉镜何时照杜鹃。
谢云旺带领一行人来到工地,向刘玉询问工程何时能够完工。
刘玉走到工棚墙边,指着施工进度图,有条不紊地介绍道:“八月能够完工并具备投入使用条件的项目包括医院、商场、学校、锅炉房、综合服务中心,还有部分职工住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谢云旺接着追问:“住宅完工多少户?”
刘玉迅速回应:“职工住宅能完工224户,共五栋楼。其中干部楼有32户,四栋四个单元的住宅楼共计192户。到了九月,还能再完工五栋普通住宅楼,共计276户……”
谢云旺听完,伸手摸了摸刘玉的被褥,端起暖瓶感受了一下温度,又看了看一旁的饭盒,不禁感慨道:“你把这工棚当成自己家了,真是不容易啊!为了工作,为了咱们的建设,一直坚守在一线,这种精神值得表扬。这样吧,明天下午咱们召开个会议,研究一下分房、搬家的相关事宜,还有几个单位工作的安排,你也抽空回办公楼一趟。”
第二天,刘玉早早来到工地,像往常一样先主持早会,细致地安排好当天的工作,随后在工地巡视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