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所在的村子叫于家围子。
清末时期,姥爷和他的父亲等十八位于姓族人,从山东蓬莱于村出发,毅然加入了闯关东的队伍。
出关不久,姥爷的叔叔一家三人因体力不支,实在走不动了,便留了下来。
当时,他们还特意记下了地址。
可刚进入黑吉地区,队伍中又有一人不幸离世。
就这样,剩下的十四人凭借双脚,艰难地丈量了四千里的路程,终于抵达了这片无主之地,从此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三年过后,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一个小小的村落也慢慢形成了。
到了夏天,村里派了两个人套着车,回山东老家报信,同时去寻找出关时留下的叔叔一家。
经过多方打听,叔叔一家却始终没有找到。
不过,报信的人从山东老家又带回来了几十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于姓家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地的财主,后来搬来的外姓人则大多成为了于家的雇农。
姥爷常常感慨,那几年的生活还算安稳,但后来日本人来了,一切都变了。
姥爷年轻时,日本拓荒团来到这里,强行霸占了大片肥沃的良田。
县老爷对此不管不顾,军警也视而不见,于家的家业就此败落。
家里不再需要佃户帮忙,勤劳的姥爷靠着自己的劳作,勉强还能维持温饱。
1938年,庄稼迎来了丰收,姥爷套上车,进城去卖粮食。
可丰收并没有带来好的收益,粮食价格低得可怜。
姥爷正为此发愁时,来了一个掮客。
这个掮客是城里人,之前和姥爷做过买卖。
他告诉姥爷,可以用粮食去换日本人的布,还说日本的布都是大机器织出来的,质量上乘,好用又结实。
姥爷听后,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便赶着车,跟着掮客来到了日本人开的店铺。
到了店里,姥爷看到那些布是细纹布,质地软硬适中,而且换布的价格也很划算,比直接卖粮食能多挣三成。
于是,姥爷便用粮食换了布,回到村里开始卖布。
这一趟下来,姥爷确实挣了不少钱,心里十分高兴。
然而,好景不长。
村里人用这些布做了衣服,可没过多久就出了事。
衣服脏了下水一洗,布料竟然化了,好好的布变成了一堆纸。
村民们纷纷找到姥爷,要求他赔钱。
姥爷赶紧去找那个掮客,可掮客早已没了踪影。
无奈之下,姥爷只好去找日本人理论。
日本人却耍赖说,他们当时是把布卖给了掮客,并没有卖给姥爷。
姥爷据理力争:“布就是从你们店里拿出来的,也是你们店伙计帮忙装车的,我的粮食也被你们伙计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