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对于三线厂来说,是充满变化与活力的一年。
部里的一纸文件,让厂里的领导班子有了新的变动。
徐志海不再兼任厂长,只担任革委会主任,而孔兆庆被安排担任厂长兼革委会副主任。
孔兆庆可是个有故事的人物。
他资历颇深,早年间参加过红军,建国初期就已是十一级干部,拿着每月200多元的高工资。
虽说一天学没上过,但他在队伍里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为人实在,做事风风火火,可就是脾气火爆,有时行事容易过头。
想当年转业后,他先是在大企业担任一把手,后来职务却一降再降,不过好在工资一直没受影响,也没被下放。
孔兆庆烟瘾极大,抽烟的样子很是特别,烟叼在嘴上,不用手扶,说话时也不会掉落。
烟抽短了,他就再抽出一根,在桌上颠一颠,然后把烟头巧妙地插入新烟颠出的空隙中,两根烟一起抽。
他身材高大魁梧,说话声音洪亮如雷,办起事情来风风火火。
刚到厂里时,他天天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各个单位,检查工作、了解情况。
一旦发现问题,他从不拐弯抹角,直接发火批评:“妈的巴的,这事能行吗?应该这样吗?快点给我改,不行收拾你。”
这一番雷厉风行的作风,可把职工们吓得不轻。
一时间,厂里迟到早退的现象少了许多,大家工作也都变得仔细认真起来。
徐志海和孔兆庆以前就认识,当年去兄弟厂家学习参观时,徐志海就领教过他的脾气。
这次领导班子调整,徐志海心里觉得是对自己前期工作的不认可。
但他也明白,不能得罪孔兆庆,毕竟孔兆庆的能力说不定哪天就能通天。
于是他决定先等着,心想就凭孔兆庆这脾气,迟早会得罪大家,等他不好开展工作的时候,自己再出面收拾局面。
所以,刚见到孔兆庆时,徐志海表现得格外热情:“你来的太好了,太及时了,厂里的工作太需要你这样有资历有能力的人了。”
可孔兆庆才不管这些客套话,依旧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厂里四处奔波。
庞丙江和劳资科长可就苦不堪言了。庞丙江负责的片区大,很多地方难以顾及,工作起来非常累。
而孔兆庆狠抓劳动纪律,他发现的问题90%都和这有关,每次检查都要把劳资科长带上。
各单位领导也同样紧张,大家都不知道孔兆庆什么时候会突然出现。
以前快下班时,很多工人都会早早推着自行车站在车间大门外等下班铃声,铃声一响,立刻骑车就跑。
现在可不行了,孔兆庆发现后,把车间主任和劳资科长一起骂,工人们都怕他,没有下班铃声,谁也不敢出车间大门。
职工们对孔兆庆既害怕又妒忌他家的生活。
孔兆庆的老伴曾是抗战时期的武工队队长,脾气不小,工资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