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后果,谁来承担?长孙无忌你来承担如何?你能承担的起吗?”
长孙无忌听完,低下了头,这样的后果他真的承担不起。
唐朝君臣之中有很多人具有胡人的血统,包括李唐的皇室也有。但是他们在中原待得时间长了,已经对中原有很深的感情,认为自己就是中原人。
所以他们对于外来民族是非常反感的,害怕再一次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
那么他们将成为千古罪人,被世代所唾骂。
李建成继续说道:“谁都无法承担这样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搬兵求救。而能够救我们的只有陈乘风一个人。其他的人我们都指望不上。”
“杨素老贼为什么会受到世人的唾骂,就是因为他勾结了突厥。所以他是不会救我们的,甚至会落井下石。”
“我们同陈乘风的纷争,是国家内部的斗争,无论谁输谁赢都是国家的事情,不会危急国家的利益。所以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必须放弃彼此之间的隔阂。”
“通力合作,共同抵抗外敌的入侵。哪怕我们因此而失去天下,也在所不惜。而何况我们不是刘璋,他也不是刘备。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呢。”
李建成从大义上面论述了必须向陈乘风求救的想法。这时候卧床不起的李世民也派人捎来他的意见,他也建议李渊向陈乘风求救,不能让关中落到突厥人的手中。
有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支持,群臣们没有了话说。
他们这才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向陈乘风搬兵求救。李渊这才派出使者去找陈乘风。
不过李渊也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他将兵马大部分留在长安,抵御薛举的进攻。
还有一部分他安排到了函谷关,保证进入关中的门户在自己的手中。
函谷关在潼关的东面,原先是进出关中唯一咽喉要路,但是因为地形的变化,进出关中的道路变得多了起来,函谷关已经不是一座必要的关隘。
但是占据了函谷关,仍然可以对关中形成保护,将潼关和外界的联系切断。
一旦击退了薛举,陈乘风不退兵的话,那么将函谷关封锁,把陈乘风困死在关中,趁机将夺取陈乘风的基业。
陈乘风稍加准备,立刻点齐兵马,驰援关中。
洛阳的王世充做好了抵御陈乘风进攻的准备,他甚至将少林寺和白马寺的武僧都招入帐下,让他们协助自己守卫洛阳。
可是他等了好久都等不到陈乘风的进攻,他觉得奇怪。派人悄悄地打探消息。
陈乘风并没有隐瞒消息,毕竟这样的事正好用来宣传。宣扬他的功绩。
王世充没费力气就得到了陈乘风到关中抗击突厥的事。
听说之后,王世充坐在龙椅之上,对着群臣说道:“陈乘风真是一个英雄,国难当头,就是需要他这样的人。”
“想当年,突厥围攻雁门的时候,朕也曾领兵驰援雁门。国不可辱,无论我们打成什么样子,国家都不能让外敌入侵。”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明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任何敢入侵我中华的贼寇,人人得而诛之。”
说完之后,他意兴阑珊,叹了口气说道:“可惜今时今日,朕不能再亲自边境了。只能寄希望于陈乘风,希望他能够击退外敌入侵,还我中华大好河山。”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