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提到皇帝,尤其是这一屋子人不熟,表面功夫是要做足的,比方冲着皇宫的方向行个礼。
&esp;&esp;等大家表示了对皇帝的尊重,顾庆之亲切的叫道:“贤侄,你书读得怎么样了?可惜那日送我的四书带不进宫里去,我考考你如何?”
&esp;&esp;贤侄只能是贾宝玉了,贾赦觉得今儿的热闹是真的好看。
&esp;&esp;林如海似乎在茶杯里发现了金子,死捧着就是不放手。
&esp;&esp;贾政咬牙切齿的又来了一句,“好好答!”
&esp;&esp;“别紧张。”顾庆之柔声安慰道:“说起来我原先以为科考是这么考的,来一句‘大学之道’,叫填后头的‘在明明德’,可陛下给我看了历届的考题——”
&esp;&esp;顾庆之带头,屋里几人又冲着皇宫的方向行了礼。
&esp;&esp;“其实是这么考的:道在,答题吧。”顾庆之一边说一边笑了起来,“科举是真不容易,考不上才是正常的。据说还有一次考题就是个句号的。”
&esp;&esp;他又跟贾宝玉道:“大学一共不过两千三百七十七字,贤侄背一背便是。”
&esp;&esp;怎么说呢,顾庆之知道贾宝玉怕贾政,哪怕他磕绊两句,也算是目的达到了。
&esp;&esp;可谁想贾宝玉不过背了四五句,就开始磕绊了,又磕绊四五句,基本就开始胡咧咧了。
&esp;&esp;贾政看不下去了,“逆子!还不滚下去!”
&esp;&esp;顾庆之惊讶的看着林如海,道:“虽然集注才是大头,可连大学都没背下来……实属不应该啊。”
&esp;&esp;林如海麻木中也生出一丝惊讶来,他诚恳的跟贾政道:“府上又有私塾,又不缺银子,还是……要稍微管一管的。”
&esp;&esp;贾宝玉成了今天我觉得我没发挥好
&esp;&esp;顾庆之认路的,自然也不用人招呼,不过才往门口走了没两步,就听见后头贾政低声训斥贾宝玉,“给我好好站着反省!”
&esp;&esp;他转过身去,看见贾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因为翻过很多次,纸张都不太贴合,书页都有些散了,比书脊厚了一大截。
&esp;&esp;“好好背!”贾政又叫了书房里伺候的小厮,“仔细看着他,背不会不许吃饭!”
&esp;&esp;顾庆之对贾宝玉的善意,也就仅限于不想让他牵连别人,所以他又走了回去,跟贾宝玉道:“你看看这本书,看出什么没有?”
&esp;&esp;贾宝玉低着头,吞吞吐吐道:“这是大学,相传是战国时期曾子所著,原先是礼记里的一篇。”
&esp;&esp;“你还是没明白。”顾庆之叹气道,他给了贾政一个同情的眼神,又跟贾宝玉道:“你父亲为官多年,还在读大学,你仔细看看,这书得经常翻阅,才能看成这个样子。我且问你,你知不知道你父亲为什么会经常看大学?”
&esp;&esp;虽然贾政今天被晒得头晕眼花,累得半死,但是听见这话,他不由得生出几分知音难求的感慨来。
&esp;&esp;贾政叹道:“大学讲得虽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归根结底说的是自我修养,是立身,这也是为什么大学要排在四书里第一个读的缘故。”
&esp;&esp;顾庆之点头道:“正是,多听你父亲的,我纵然不想你好,但你父亲总不会害你。”
&esp;&esp;“我在府上借住的时候,也常听说府上私塾如何如何。”顾庆之诚恳地对贾政道:“私塾里那位老先生,启蒙或许还可以,正经读书还是要另寻良师的,俗话说三岁看老,令公子虽然年纪大了一些,可若是能寻得明师,未尝不能教过来,我也常听说他诗词上很是有天分,可见底子不差的。”
&esp;&esp;“您说得是。”贾政惭愧道:“从今往后我定要好好教他。”
&esp;&esp;顾庆之笑道:“那也不差这一天了,我知道府上老太太宠溺孙子,您也别太跟着老太太对着干,还是一起去吧,老太太总也是为了孩子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