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萧南与太子妃这一系算是交好起来。
但,经历了前日那事,萧南深刻明白,她与太子妃只是交好还不够,她必须让太子妃彻底站在她这一边。
而如何达成这一步,目前而言,萧南觉得只能依靠玉露了。
问题又来了,她怎样才能让太子妃不知不觉的喝下玉露,同时又能明白这是她萧南的功劳呢?!
萧南陷入了深思中。
次日清晨,崔幼伯照例去上班,不过,他的神情不同于往日,细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眼中带着隐隐的不舍。
他当然不舍了,亲自荐郑勤入仕,便是主动把这个助手推了出去,一想到日后无人像郑勤这般时刻在自己身边共同商讨政事、帮他出谋划策,他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不过,崔幼伯眼中闪过一抹坚持,他不能那么自私,并且他也知道,郑勤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断不肯一辈子委屈的窝在崔家给他做幕僚。
如果今日他不主动荐郑勤入仕,用不了多久,郑勤定会离开,事情一旦走到那一步,两人多年的兄弟情分也就没了。
所以,还是由他亲自出面最好,崔幼伯走到门外,下意识的摸了摸袖袋里的奏章,再次点点头,然后接过下人递上来的马鞭和缰绳。利索的翻身上马,一路朝皇城而去。
送走崔幼伯,萧南又送走两个各自去上学的儿女。这才去自己的书房准备抄写心经。
就像阿娘说的,做什么都要做周全了,尤其是面子工程更要做好,皇后既下令让她闭门思过、抄写心经一百遍,那她就必须严格执行。
确实。皇后还是很照顾萧南的,昨天跟柴玖娘提起去骊山避暑之事时,萧南悄悄一算日子,才发觉,待她禁足满一个月后,正好便是京中权贵大批奔赴骊山的日子。
也就是说。皇后的惩戒真的不大,甚至连避暑这样的事儿都不耽误。
就冲皇后对她这般的回护,她也要诚心受罚才是。
玉簪帮忙铺好纸。又研好墨,萧南则跪坐在书案后,捉起紫毫笔,一笔一划的仔细抄写着经文。
书案前燃着一尊小巧的白玉香炉,淡淡的香味儿随着袅袅的烟雾渐渐在书房里散开。房间里没有其它的声音,只有细微的呼吸声。
抄完一页。萧南抬起头,将抄好的纸移到一旁,跪坐在书案旁的玉簪忙双手递过来一张新纸,并用镇纸压好。
萧南继续伏案抄书。
不知过了多久,书案一侧的地板上散落了二十几张写满娟秀唐楷的纸。萧南觉得脖子有些酸,放下笔,缓缓晃了晃头,舒缓着颈部。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细微的脚步声,声音由远及近,最后在门外戛然而止。
萧南转过头,冲着玉簪扬了扬下巴。
玉簪会意,起身开门低声询问,与来人小声说了几句,便又折了回来,回禀道:“郡主,王大郎君求见。”
王佑安?
萧南一怔,随即问道:“何事?”不会是又有人找麻烦吧?
随着南市和新市的兴起,占着两市一多半份额的王佑安分外扎眼,前两年,王佑安便取代了他的父亲,成为新一任的京城首富。
面对南市、新市这两块大肥肉,不知多少人背地里眼红,幸好有大公主的威名,有萧南这个郡主做靠山,倒也没人敢明目张胆的为难王家。
但,事无绝对,人为财死呀,两市吸金的能力实在太强了。再加上萧南又被皇后惩戒,若被有心人大肆散播出去,搅得某些心存贪念的人趁机作乱,即便造不成太大的损失,也够萧南和王家麻烦的。
玉簪道:“玉竹说,王大郎君是来报喜的,说之前收购的那间玻璃作坊终于研制出了您要的东西,他今日特意拿来给您瞧瞧,看看合不合您的要求。”
萧南双眼猛地一亮,笑道:“哦?这么快就研制出来了?!”
玉簪点头,“王郎君在中庭客舍等候,郡主要不要亲去看看?!”
萧南看了看身边散落的纸张,大约数了数,已经抄了二十来遍,今天的任务算是完成了。她起身,“走,去看看!”
中庭客舍里,王佑安腰杆笔直的跽坐着,神情肃穆,坐姿端正,并没有因室内无人就放纵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