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又飘下。
“这年节,谁家都不容易,菩萨也不能只渡穷人,不渡我们啊。”高老爷紧紧斗篷,握紧手炉,叹息着说:“就这些,再多没了,够你们吃些时候了。”
“是啊,不能只渡他们,不渡你。”她摸摸襟怀,碎陶凹凸不平,尖利的边缘隔着布料刺痛她的掌心。掌心的血又开始淌起。
高老爷再挥挥手,看门老人要关门,她仍在门槛内。
“不能不渡。”
暖的。
血液从额头淋过,划过右侧眉眼、脸颊,描过嘴角。
很暖。
雪夜,热血尤显温暖。
刀别回腰间,她冷眼微垂瞥向地面。
高老爷捂着脖颈躺倒,仆役与老人,六条腿,齐齐瘫软,站立不起。灯笼落在地上,烛火散落,将纸与骨点燃,火焰燃起,照亮遍布惊呼的夜。
她的手探入火中,掰下截竹骨,带着火,退过门槛,仰面看着高宅门口挂着的灯笼。
“灯笼点亮。”她将竹骨递?????出。
骨尖的火照亮她干净的左脸。
火苗在黑夜中悬着,寸寸向下,越燃越暗,再有分毫就要舔到她的指尖。
有人接下点燃的竹骨,踩在同行人的肩头,依次点亮门前两盏灯笼。
“高老爷,布善与人,是该受百姓瞻仰。可惜夜黑风高。”她抬头看着两盏灯笼,“吊在灯笼下吧,有罩遮风,有灯照亮,看得清楚。”
饥民随她走进高宅,扫过所有屋子。
夜里高宅灯火通明,灶火燃起,流水般的菜肴送入厅堂,一盘又一盘,饥民吃撑了肚皮,却还不停下。
桌上盘盏堆积,她却腹中空空。
次日早晨,院中青砖铺着层皑皑白雪,风刮过,露出其下殷红的冰。
官兵围在高宅门前,将灯笼下冷硬的尸身放下,提刀拍响房门。吃饱喝足,一夜温暖,饥民们经一夜休整,终于清醒。惶惶不安,左顾右盼。
她这才端起碗冰冷的粥,挑出五粒米,摆在掌心,而后逐粒吞下。
“有鱼有虾、有鸡有鸭。”她站起身,“还有五粒米。”
饥民们在她平稳温柔的声调下逐渐安静。
“五粒米,我替你们吃了。”她拿起筷子,夹起块鱼肉,放在旁边被吃得空荡荡的盘中:“余下的日子,无米可吃,鸡鸭鱼肉还有得是。我每日都在唱经,可佛祖总也不听。或许渡人,本就不该唱经。”
那名母亲从角落站起:“观音娘娘,你带我吃饱这顿饭,也能带我吃饱下顿饭。外面那些官兵,从来没给我过一个馒头一粒米。我孩子死了,我男人成了吃人的疯子,我活着没有意思。人是我杀的,我去偿命。”
“不是我带你吃饱饭,饭都是自己吃的。”她站在门口,“以后的每顿饭,都想自己吃、吃饱的,跟我来。”
饥民瑟瑟,犹犹豫豫。
直到那名母亲毅然决然跟上,零星又有几人缓缓站起,跟随而去。他们摔碎盘盏,握紧碎瓷,抄起扫帚,举起花瓶。等到院门打开时,她的身后已聚着一群视死如归的将士。
门外的光落在她脸上。
她抬起手,遮住晨光。
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响起,如云中惊雷坠地。
她抬起眼,瞥向门外。
“属下来迟。”白双槐跪地叩首,“如何处置,请公主发落。”他将前来问罪的官兵尽数捉拿,钳住口舌,压跪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