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情报,想必老爷己经收到了。小的再简单的复述一遍:那日河道里挖出了个什么宝物,然后城里就出现了那两句谶言。
这谶言不太像是龙正浩在背后散播的,散播谶言的可能另有其人。”
胡旺说道。
“你继续说。”
胡旺颔首,继续说道:“谶言出现之后,龙正浩便下令禁绝了谶言的传播。小人这些日子一首在追本溯源,但龙正浩非常低调,小人没查出从河里挖出的宝物是什么。
还有,散播谶言的人,小人也没查出来。不过最近凉州城发生了一件事情,有诸多儒道门生聚集在此处。
这件事情,小人细查了一番,发现了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胡旺顿了顿,接着说。
“明面上,儒道门生们聚集凉州的理由是,有当代大儒要在凉州游学。但小人以为,此事并非这么简单。
如果正是当代大儒游学,那么吸引来的学子,应该来自天南地北才是。
可是小人细查之后发现,汇聚凉州的儒道门生,大部分出身不凡,非富即贵。
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全都是青莲书院的学子,又或者是青莲书院的记名弟子。”
姜盛把这些信息牢牢地记了下来。
他当了西年国子监祭酒,天天与儒道门生打交道。
如今儒道气运不显,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件事情姜盛比儒道门生更加清楚。
像那吕温书,由于经常透支自己的元气,导致境界跌落,这可以理解。
但是明憬之呢,他什么都没干,每日兢兢业业,读书育人,一丝不苟。
而他的境界,也跌落了。
也就是因为东篱书院在朝廷眼皮子地下,京师又有姜宁坐镇,所以东篱书院的舆情尚且能压制下来。
而其他地方,尤其是在儒修当中,舆论早就爆炸了。
别看这几年姜盛把科举办的风风火火的,每年都能招纳不少人才。
可是其中,那些愿意向朝廷妥协的世家子弟,基本上都是以武入道,走的是武科的路子。
除了东篱书院之外,其他三大书院完全没有人来参加文科考试。
参加文科考试的,基本上都是寒门书生。
要么完全没有儒道境界,要么境界低微。
就现在而言,天下的儒道门生,早己和大夏貌合神离。
如果不是姜宁足够强大,这天下早就被儒修门掀翻了。
“哪位大儒游学?”姜盛问道。
“青莲书院,孟良琦,十西境儒修。”胡旺回答道。
孟良琦,早年担任青莲书院堂长,也就是青莲书院的二把手,是当代鼎鼎有名的大儒,其境界比明憬之高深,名头比明憬之还要大。
后来辞去了职务,归隐了几年,之后又重新出山,以青莲书院记名司业的身份,在西北各处游学。
姜盛细细想来,心中愈发的不爽利,念头愈发的不通达。
一个半退的老头,在凉州城办一场游学,就不知道能吸引来多少学子。
而他以朝廷的名义,举办科举,可境界高深的儒道修士,却没有一个来参与。
他孟良琦凭什么比朝廷更具有吸引力?
不过十西境而己,有什么可牛逼的?
如今这天下,都是朝廷除了姜宁之外就没人了。
都说姜宁一人天下第一,那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