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穿越之大民国无弹窗 书旗 > 第96章(第1页)

第96章(第1页)

新城两条大道,东西南北相交,南方通到黄河边上的南洋商人黄氏的自来水厂,北方经过古代沟通阴山内外的稒阳道直修到白云鄂博矿区跟傅家的冶金工厂相连,东边通老城,西边也有公路跟五原县沟通起来。基础设施是搞的不错,开始的时候还不能大搞,只能每年从财政上拨一点修一点,到现在已经五六年过去了,赵书礼当年开发区的设想已经基本成型。缺乏的唯独是林立的工厂而已。

现在包头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数百家工厂,但是大都是些小型厂子,刚开始有的厂子完全就是来混优惠政策的,便宜的土地摆在那里,厂子里却只有几间厂房,几个工人。对于这些不伦不类的工厂,要是老板有心做大,银行是不吝贷款的。可是要是那些纯粹是来骗土地的,对不起一律清除出去。所以现在虽然厂子仍然不多,不大,但是到是每个都在开工,每家都有产品。

最大的工厂当属于孔韧先用财政,后用贷款建立的几个大型的国营性质的大型制造业,私企中最大的要数严裕棠的纺织企业了,这家伙心狠手毒手段不错,他生产的产品可以卖到上海和日本英国美国货竞争,还大肆鼓吹支持国货。再就是几家天津的制呢厂效益还算不错,至于其他的工厂不管是毛纺还是皮革都差强人意。

马车走着,看着宽阔的到路边经常有荒草长满,孔韧就叹息着。

车子从西郊大营一直往东,到了开发区的尽头,跟老城相望的时候,赵书礼让停了下来。

&ldo;这里是?&rdo;他们眼前是一座占地面积颇大,数百人的大工地,地面上钢混架构已经立起来了。

孔韧回答:&ldo;这是新建的电厂,还没有完工呢。设备是最新的,第一期一个锅炉,功率有30万千瓦。&rdo;

&ldo;怎么我们的电力不够用了吗?&rdo;赵书礼问道。

&ldo;暂时还够,这是德国人要求建的,他们新建的铝厂将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据他们测算说要是铝厂投产,包头就有电力短缺了。你知道德国人向来很会算计,反正刚好我们引进了一个电力成套设备的生产厂,干脆我就建个大的。&rdo;

&ldo;你是说发电机组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了?&rdo;

&ldo;没错,从螺钉到管道都是我们生产的,除了焊接用的焊条外,没有一毫一克材料是进口的。&rdo;

&ldo;那人呢,技术人员够用吗,还主要是用国外的工程师吗?&rdo;

&ldo;早先几个厂子因为建的早,我们从北京的大学里招了一批学生,后来还有一些留学生从德国留学归来加入了我们,现在基本上担当技术主力的都是我们的人。但是新建的几个工厂中,还必不可少有些德国工程师。&rdo;

赵书礼点点头笑道:&ldo;不错,但还要继续努力啊。&rdo;

孔韧叹道:&ldo;继续努力,我也想继续努力,可是我发现无论我怎么努力就是到不了头一样,这些工厂是建起来了,可是产品呢,大部分机器设备都停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就没有销路,大多数还要我们自己消化。&rdo;

赵书礼知道这人有这个毛病,笑道:&ldo;你今天又想到哪里去了,你这脑子啊老爱钻牛角尖了,说出来我给你分析分析。&rdo;

孔韧叹道:&ldo;我这次是真的怀疑我们的计划了,工业原来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他是活的,即需要技术,人力,还需要资金和市场啊。现在我们买来了设备,造好了厂房,培养了工人,可是只能把他们摆在那里展览,那你说我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rdo;

孔韧的感慨是这个时代人的通病,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工业化标准,还没有出现创造新的那种计划经济呢。所以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整个工业化的重要性和该如何组织,这也是为什么【国民整府】统一之后,经历了黄金的十年经济发展期,到头来重工业依然薄弱的原因。

赵书礼道:&ldo;市场需要培养的吗,一切都会好的,目前只是阵痛中而已。你们不是出口了一批设备到苏联去了吗,反应怎么样。&rdo;

&ldo;苏联人的反馈倒还好,他们刚开始也只敢小批量的进口我们的设备,现在已经大胆多了,毕竟我们的产品质量过关,价钱更加合理。不过他们也进口不了多少,都是运回去然后自己仿制。&rdo;

赵书礼知道,苏联人是很注重自己的造血能力的,直到后来的大型工业化五年计划期间,才大规模的采购各种设备,倒不是他们完全无法生产,而是因为需求的数量太多,苏联国内的生产能力根本打不到,技术水平也落后的原因。而现在已经打了1928年,苏联的工业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个市场是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于是赵书礼胸有成竹的道:&ldo;我收到消息说,苏联正在搞个什么五年工业计划,肯定会需要大批量的机器设备的,你不妨去牵头组成个代表团前去苏联,看看他们需要什么,也顺便拉回来一些订单。&rdo;

孔韧摇摇头叹道:&ldo;你以为我不想啊,没用的,这几年我几乎天天都是这么干的,到最后我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一个政府职员还是销售人员了。又是大堆的公务,今天这里要建设,明天那里需要改善交通,后天这个工厂又遇到了技术难题,都来找我,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rdo;

孔韧有一个习惯叫做亲力亲为,这是个好习惯,可是要是管理的太仔细了,就又变成了太过集权。他工作中的事情,他几乎都要搞清楚,一点不含糊,他的信条就是科学是严谨的东西,容不得一丝马虎。因此不管是各种报表,还是任何计划,或者是机器的引进生产和研发,他都是仔细审阅先让自己理解和明白了后才会下令实施下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