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
南京。新街口广场。
1944年7月7日,这是个纪念日。
炎炎赤日中,20万军民在这里隆重举行&ot;中华民国光复南京还都大典&ot;。
来宾中,以带着遮阳帽的温斯顿&iddot;丘吉尔首相最为显赫,引起了各界惊叹和纷纷议论。
对日战争甫一结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ot;中英蜜月&ot;。
这颇令一些缺少内幕情报的观察家大跌眼镜,对政治格局中的翻云覆雨感叹不已。在他们印象中,曾几何时,傲慢的大不列颠都是用眼角的余光扫视中国人,而中国也对战争初期英国的绥靖、不义和出卖,充满厌恶和愤懑……
而今,是什么样的利益链条把两个几乎反目的盟友捆绑成了情人?
其实丘吉尔首相的代表--蒙巴顿勋爵和蒋委员长在重庆期间,双方已在一系列政治交易中迅速达成妥协。
深谋远虑的首相以&ot;政治上坚定支持国民政府、10年内归还香港、帮助中国营建一支海军、提供经济援助&ot;等条件,换取了委员长派出中国远征军50-60万人,参战巴尔干的决定--正是首相那个念念不忘的巴尔干。
这支赴欧远征军由英国负责装备和补给,接受地中海战区统帅亚历山大上将的战略指导。
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不甚了解、也不愿了解、并且乐观其成的是:这个协议有一点正中蒋公下怀。
军事委员长借此机会,正好把原来难以控制的桂系、滇系、以及川军,顺势派出,从而远离了他们原有的根基,这就给中央军嫡系部队腾出了替补空间。
两位谋略型的首脑,在这一点上目的不同,却一拍即合。
(409)
对于赴欧远征,中国军队上下似乎一开始都并没有出于军事考虑--不管这在外人看来是多么荒唐。
马来半岛上,中国驻军营地里的这些部队的士兵和下级军官表现出乐于从命。他们过够了长期缺粮欠饷、装备不足的日子,一个个乐得开此洋荤。
因为远征军的军饷是用硬通货--英镑或美元支付,并直接给每个士兵开好个人帐户,不担心官长克扣。半年下来,攒的钱够买一片自家的土地了。死亡抚恤金标准也从优,虽不及英国标准的半数,但已远远高于国内。
搏一回命,换得安家立业。--每个人都拨拉得开这几个算盘珠子。
至于他们的首领,在蒋委员长如日中天的气焰下,和西方物资武器援助的巨大诱惑下,既迫于无奈,不敢抗命;也冀望未来,怀有憧憬。
当然,国军嫡系也不是不参战。
蒋公做得足够漂亮--号称&ot;铁甲关麟征&ot;的52装甲军名列远征军榜首。一些二流部队也排列其中。此外,派出的海军空军--谁也不能否认,这就是地道的&ot;中央军&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