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2月份,&ot;豹防线&ot;南段不复存在。
仍在坚守的是防线北端,德军和多数波罗地海三国部队战斗得可算顽强。那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人,在白俄罗斯表现不佳,可是战火烧到家门口,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倔犟。
白俄罗斯的情况令元首忧虑。
以防御见长的莫德尔元帅能做到的,只是坚守住了明斯克以西防线。到处出没的游击队对德军补给线造成极大压力,令协防的&ot;乌克兰解放军&ot;焦头烂额。
从北线赶来的德军装甲部队,用钢铁和血肉阻挡苏军is2和t34组成的装甲洪流,双方在沼泽与湖泊之间的平原和垄岗上继续搏杀。由于后勤牵制,这场搏杀显得不那么有章法。遭遇战甚至大大多于有组织的攻防。其实同样场面,在后勤不畅的西线也比比皆是。
严冬属于红军。
沉重的苏联压路机喘着粗气,摇摇晃晃,缓慢而又坚定地向西开去。
(451)
地拉那。盟军巴尔干战区司令部。
史迪威将军把腹部顶在桌子角上,忍受着胃痛的巨大痛苦。但他忧虑不安的是战局的进展。
这里,他的战线不存在后勤牵制。除了中东囤积的数十万吨物资外,中国人整体消耗量较小也是重要原因。
接近年底,整个战局大势和自身疾病的困扰,使他流露了焦躁。几名高级指挥官--中国远征军司令李宗仁、巴尔干第一兵团司令白崇禧、第二兵团司令刘伯承、和装甲52军军长关麟征纷纷受到他的质询:&ot;我们是不是打得过于循规蹈矩了一点?&ot;
两个月前,他发出《远征军扩军计划》,得到中国国内的响应。
组建正规空军、装甲兵、炮兵的吸引力,以及士兵待遇的改善,使南京和沈阳又各自决定分别派出40万和20万军队。加上原有部队,史迪威上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大军统帅。
此外还有铁托的25万南斯拉夫部队和8万希腊游击队。而他们面对的德军及其仆从军,加起来不过70万人。
优势力量对比,加上无可争议的标准美式装备和后勤,却三个多月仍然没有拿下贝尔格莱德、雅典或索非亚之中任何一个标志性城市,推进到多瑙河边……怎么不让62岁的四星将军着急?
在战地采访史迪威将军的《时代》周刊,这期中文版刊登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巴尔干呼唤猛将》。
(452)
在派出空军的问题上,南京国民政府不甚积极。他们的主力正在国内接受退役的陈纳德将军组织的系统训练,计划时间是整整一年。
对地中海战区南京只派出2个运输机、2个轰炸机中队和1个机场勤务团,组成一个2000人的航空联队。倒是力量相对弱小的&ot;华北联军&ot;肯下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