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崔可夫意料,敌人的反击打得不算强。前沿多数人被爆炸气浪炸晕,或者失去抵抗能力。
炮击完毕,中亚第一方面军全部剩余炮弹已不足20发。真正的山穷水尽了!
所有火炮都被就地抛弃,苏军士兵挤上只有最后一箱油料的1200多辆卡车,趁着夜色,穿过皋兰防线缺口,向正北,长城脚下的景泰县,向着营救汇合点--那个叫做&ot;一条山&ot;的黄土丘陵,用车轮、用双腿,没命地实践着突围命令,维护着&ot;不当中国人俘虏&ot;的信念。
(859)
另一方面,乌鞘岭下的波格丹诺夫上将要求,晚6个小时发动进攻。
接到崔可夫所部完成了第一道防线突破后,波格丹诺夫派出摩托化师,向东240公里,作出一次大幅度的漂亮迂回。
眼前的乌鞘岭中国守军,被苏军黄昏滞后发起的突然攻势缠住,夜幕下空中侦察失效。老练的波格丹诺夫也来了一次&ot;虚实结合&ot;--用全军主力压向成为一片火海的阻击阵地,却用一旅偏师实现了对崔可夫的机械化救援。
次日凌晨,突围战打响后的第12个小时,疲惫的崔可夫先头部队终于与波丹格诺夫的接应部队会合。
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后续人马仍在摆脱重重封锁线的纠缠;很多搭不上车的步兵就永远失去了冲出包围的机会--中国人正在连忙堵塞缺口。
天亮以后,华军的轰炸机炸毁了道路。成队的谢尔曼坦克正在沿途追杀前来接应的苏联卡车,山野里此起彼伏,回响着舌头不会打弯的中国人,用俄语呼喊&ot;投降!缴枪不杀!&ot;之类命令的古怪声音。
直到苏军&ot;黑死神&ot;伊尔压住这些屠夫们得意的势头。
崔可夫命令清点人数。
两天里陆续汇合在&ot;一条山&ot;突围集合点的士兵,到底也没超过9万人。那被割裂在中川机场的方面军参谋长杜哈诺夫一部,和已被缩编的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则完全失去突围机会……没有油料的坦克,和没有重武器的坦克兵,下场可想而知。
崔元帅真想带领援军,从原突破口再打回去给予营救;但疲惫而饥饿的部下们,没人愿意跟他返回那个刚刚脱身的苦海。缺少补给、陷入重围的日子实在太可怕。
突围毕竟成功了。
想起10个月前,自己麾兵轻取中国号称&ot;平西大将军&ot;的胡宗南;想起6个月前,亲率52万大军长驱直入,千里奔袭,直闯这个中国版图上几何中心的城市,用令人眼花缭乱的锐利穿插,力挫那位号称中国第一防御专家、善使&ot;天炉战法&ot;的薛岳上将,从而威震华夏的辉煌……
再看看眼前这剩下不到9万人--原有方面军六分之一的残兵败将……崔可夫元帅,这个刚强无比的硬汉子,脸上淌下辛酸的泪水。
(860)
整个11月份,从东到西,中苏前线交火的各个战场空前热络。
自从堪察加海岸前哨战--潜艇突袭骚扰后,载入史册的&ot;千岛群岛中苏系列海战&ot;便拉开序幕。
戈洛夫科上将在矛盾中,接到统帅部赋予他舰队的两项任务:
第一是不管千难万险也要冲进日本海,打击在那里不停肆虐的中国登陆和空袭部队,从海上保卫符拉迪沃斯托克,给远东方面军低落的士气以鼓舞;
第二是寻求一场舰队决战,歼灭中国那支传统浅薄、临时拼凑的轻型海军。至少要把它削弱得对苏联无法构成威胁。
思来想去,他还是觉得第二个目标更具现实性。
完成港内整补,他下达了舰队全体出海的命令!
远东大陆战火纷飞的时刻,他不敢让这支远征舰队偏安一隅。况且这不到万人的小城,已被2万名水兵吃得叫苦连天。
(861)
第一次鄂霍次克海战也叫&ot;幌筵岛海战&ot;,仍具前哨战性质。
情报显示,中国舰队在萨哈林岛中部波罗奈斯克港口集结,没有重型舰艇。而11月阴霾密布的天气正好可以减少空中威胁。顺利的话,手上2艘战列舰的炮火是敌人无法抗衡的,只要一发命中的炮弹就可以葬送对手一条军舰。
戈洛夫科命令参谋:在海图上,把航线直指捷尔佩尼耶湾。俄罗斯战斗风格就该这么简捷、明了。
11月11日,红旗舰队出航。
刚绕过堪察加半岛最南端的洛帕特卡角,雷达就辨认出两艘日本老式巡洋舰的影子。那无疑是敌人的监视巡逻舰,现在它们属于中国。自己这支庞大舰队想要不被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戈洛夫科满不在乎、毫不客气地命令开炮。
敌人居然在转头逃跑的同时,还敢于开炮还击!
雾海中隐约看见那些炮口发出的萤火虫般的光亮。虽然旗舰附近连一个爆炸的水花都看不到,可是这类渺小的示威……寓意着什么呢?
当一个家伙向你挥舞瘦小的拳头、却又往回跑的时候,你该猜测它后面埋伏了一些什么。戈洛夫科有所警惕,命令舰队改变航向,左转20度。半小时后,舰队笼罩在幌筵岛的阴影下。上将相信,岛屿链能使敌人雷达增加辨认困难。
驶过30海里,幌筵岛被甩在身后。航海参谋报告:下一个岛群叫做&ot;温祢古丹&ot;。上将下令:全队加速到22节。
下午4时许,突然前导驱逐舰&ot;喀山号&ot;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