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此不满意。教官要求他掌握的命中概率是25%,那么至少应该有12雷命中呢。现在似乎没达到。
他下令再装填。既然卷入敌舰包围圈,他就不想按计划撤出战斗。缠住敌人,后续部队半小时就会赶到。为了一场漂亮的海上歼灭战,就是牺牲也值得。付出代价事小,贻误战机事大!这就是这个时代培养和注入人们思想深处的观念。
时明时暗的海面上,鱼雷在穿梭。硝烟缭绕的夜空中,曳光弹编织着弹道。
打光鱼雷的快艇也不肯撤退,躲在一旁担任海上救护。
潘炎的&ot;乌苏里江号&ot;(原&ot;矶风&ot;)坚持了近一个小时。打了上百发炮弹,发射了18枚鱼雷,舰艏终于沉入水中。另一艘仍在坚持的姊妹舰&ot;松花江号&ot;也在敌舰炮火下倾斜……
潘炎按照规程下达弃舰命令,最后一个登上救生艇。萧司令明确告诉过他:不许沉海。
小艇划到新知岛岸边时,他听到喊声:
&ot;我们大部队到了!&ot;
远方,一排整齐的弹道闪光滑过,象一串夜空的流星。
(874)
夜上海。虹桥机场。
这架由6引擎的巨型b-36轰炸机改装而成的超远程运输机,顺利地完成了从夏威夷到上海的8000公里不间断直航。
轻松的降落,在证明人类远程飞行时代的开始。
首先走下飞机的是第一批在美国完成工商业技术培训、结业归国的50名年轻人。两年前他们去的时候还是坐船,在太平洋上走了一个月;回来的时候却只用了两天,48小时。
旅行者和迎接者都兴奋地喧哗着,诉说思念和重逢的感受,交流关于时差、速度等等话题。不少人列队和这架划时代的大飞机合影,镁光灯此起彼伏。
一些国内企业,派人等在机场门口,向这些海外学成归来的各类人材发送请柬,邀请他们参加接风宴会……
(875)
最后离开飞机的一小队美国人,行踪有些诡秘--走下舷梯就被几辆封闭的吉普车接走了。记者们忙于给海外学子和新式大飞机照像,也没人注意那些着装普通的外国旅行者。
吉普车里,坐着两位身着便衣的少将--马克斯韦尔&iddot;泰勒和柯蒂斯&iddot;李梅。阔别中国两年多,他们又一次踏上这片曾经为她战斗过的土地。
这次他们受命,领导一个名为&ot;战场观察小组&ot;的16人机构,成员多是各方面专家。最新出厂的大功率通讯和侦察仪器,也正好利用战场来实际检验。战时的几位资料数据分析高手,和密码破译专家,目前正在为自己缺少用武之地感到失落,这次也欣然担任了他们小组中的观察员。
命令是艾森豪威尔将军和阿诺德将军联名签发的,新任海军作战部长尼米兹将军也单独向&ot;31节伯克&ot;签发了另一份命令。在措辞含糊的主题下,都有口头交代的明确任务,其中共同的一点是:
&ot;在那里呆到战争结束。&ot;
在火努鲁鲁登机的史迪威将军的前任副官、&ot;大侦探&ot;平可顿&iddot;多恩准将,带来了马歇尔国务卿的口信:
&ot;参与战争,但不要忘记和平使命。&ot;
泰勒等人将首先赶赴南京报到,先行的魏德迈中将已经等在那里。一轮协调磋商之后,他们分别奔赴各自的指定战场--但只能乘坐小飞机了。
(876)
千岛群岛。第3轮鄂霍次克海战正在冰海中,炽热进行。
两艘拥有相对先进雷达的巡洋舰&ot;燕山号&ot;和&ot;祁连号&ot;(亚特兰大级)发挥作用不小。除了以被叫做&ot;5英寸机枪&ot;的127毫米主炮快速射击敌驱逐舰队之外,更主要的,是用雷达和照明弹对苏联主力舰只定位,引导己方驱逐舰冒着纷飞炮火,发起新一轮鱼雷攻击。
察觉到红旗太平洋舰队残余舰只转向北方、高速撤离时,舰桥上带队指挥的叶飞少将把这一情况及时通报了已到达东北方60海里外待机的林遵舰队。
使他极为恼火、暂时中止攻击的,不是对手的慌乱反击,却是自己舰队里发生了碰撞。一艘鲁莽的驱逐舰在急转弯时竟撞上了旗舰的船艏。
旗舰舰长李长如上校心疼得捶胸顿足,咆哮着,要求把肇事舰长枪毙,后来改口说,必须送上军事法庭。
叶飞痛切感到,夜战训练,要成为海军今后着力加强的科目。
苏联舰队中,几艘装有早期雷达的主力舰只均已失去作用:重巡洋舰&ot;基洛夫号&ot;第一轮中雷3枚,当即倾覆;重巡&ot;马克希姆&iddot;高尔基号&ot;负伤后被第二轮集中攻击,炸成两段。
旗舰&ot;十月革命号&ot;被一枚鱼雷命中机舱,全船断电,三座炮塔仍在盲目射击,炮弹远远地从北洋舰队头上飞过。
13艘担任护航的驱逐舰也伤沉过半,根本来不及展开救助打捞。3艘较大的驱逐领舰已经消耗殆尽。
只有那艘&ot;战列破冰船&ot;阿尔汉格尔斯克号(原英国海军&ot;君权号&ot;)奇迹般地毫发未损,带领轻伤的巡洋舰&ot;摩尔曼斯克号&ot;和几艘驱逐舰仓惶北窜。
(877)
东北方60海里,担任拦截任务的林遵舰队今天不顺利。
后半夜刮起了大风。
晨光熹微、波涛汹涌,射击瞄准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