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杀敌踊跃,士气高昂,争先恐后,这他已司空见惯。
兵团政治部收到各纵队送来的请战书如同纷纷的雪片。但他看也不看,吩咐:烧掉。
总前委的电报使他眉头拧成一个疙瘩,心中七上八下,五味杂陈。站在刚刚挂起的地图前察看良久,又习惯地背着手在房间里踱步起来。
&ot;根据特别情报,敌人正在赤塔地区部署撤退。整个远东亦由于被我切断交通,兵力空虚。这和乌苏里江、黑龙江地区的敌军分散状况一致,也和我们基本判断一致。
&ot;短期内,在没有大量歼敌的战机可供捕捉的情况下,从政治上,需要我军攻克一座较大的苏联城市,以使人民得到振奋,使敌人受到震慑,进而签字停战;以及争取今后对苏态势之整体主动权。同时使我南京谈判处于有利之地位。
&ot;总之,最后一战,攻占赤塔,在政治上利益极大。倘坐失良机,则损失极大……&ot;
这份电报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如果能顺利拿下赤塔,无疑是会有不小的&ot;政治利益&ot;。毕竟外界衡量胜利的尺码还是攻城拔寨。一个带有标志性的结局,好于无数埋头战场的努力。
政治家不同于实干家。他们需要一个简明的概念来给众人作为阐明成就的符号,世界舆论也是根据地图上能找到的标识,来判断军事的进展和胜负。这不难理解。
但如果--拿不下呢?
困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350公里的长途进军,而且是独力境外作战,中国军队还缺少这种经历。
这对任何现代军队都是一场考验……
&ot;长臂猿&ot;式的奔袭虽然顺手,但那毕竟是旅级小部队的分散行动,且有空中作业配合。眼下时已隆冬,正是忌讳用兵的季节,大部队集中出击,后勤保障绝对不容忽视。
总前委的情报系统,一向比兵团这边灵光,似乎也没有理由怀疑。特别是徐海东出事以后,自己这边前段那种&ot;料敌如神&ot;、&ot;不战则已,战则必胜&ot;的神话,不应该再被指战员们传说了。战略判断也日益需要依赖中央和总前委。
当然,指导性的情报代替不了战场侦察。无奈这些阴云密布的雪天,限制了侦察机出动。偶尔报来的情况又确实与总前委情报所说相符--赤塔守备力量,不超过普通军级规模。应该说这是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目标,我们有能力吃掉。
但林彪还是满腹狐疑。
逝去的老朋友巴顿将军,那个生动告诫:&ot;高级指挥官,必须着眼于是在他妈的哪里--而不是如何--打败敌人!&ot;
判断决战地点,才是战略的着眼点啊。
(908)
作战会议上,大家献计献策,议论纷纷,由于胜利鼓舞下的情绪高涨。
作战部长江拥辉准将分析:
即使350公里纵深,也不过是摩托化部队一两天的行程。哪怕不依靠火车,我部现有的4个汽车团2000辆卡车,也能在一天内输送一个纵队到达战位,加上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萧克坦克纵队,完全可以对赤塔现有敌军发起攻击。随后跟进的兵力最迟三天内可以完成接应,成功的把握几乎是万无一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