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领域美国日益占据全球优势的同时,在军事方面它可以不必追求保持与其他国家的巨大差距。
武器开发的预算被国会严格控制,研制思路仍然停留在二战前后以数量和生产效率决定胜负的框框里。
由于没有核毁灭的威胁,美国不肯为核武库的壮大而花钱。
几任国务卿都热衷于建立一些环球安全组织,例如&ldo;太平洋沿岸国公约组织&rdo;和&ldo;大西洋两岸安全公约组织&rdo;,思路是把战争危机局限在东半球范围内。
1949年3月接替福莱斯特继任的第二位国防部长路易斯&iddot;约翰逊,对美国海军的观点是:我们不该再造航空母舰,最多保留一艘,以便&ldo;让老将军们到处逛逛&rdo;。
在他的主导下,美国海军迅速缩减,主力航空母舰一度仅保留4艘※。国会中最支持海军的众议员卡尔&iddot;文森也建议:新航母的排水量不应超过6万吨。※
※以上史实。直到朝鲜战争美国才发现航母是唯一可以快速部署的部队。
60年代,担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泰勒上将,通过几次演习对比,震惊地发现,美国军人的战斗素质和战略素养,比东半球主要强国有十年以上的差距。
他不得不著文、演讲、大声疾呼,试图引起国内各界的注意。
但得到的反响却是:这位前战争英雄不是出于本位主义,就是发作了顽固的战争妄想症。居然在如此不容置疑的和平年代,仍企图牟取大笔军事预算……
泰勒苦心打造的一支特种兵‐‐三角洲部队,也因为经费不足而一再缩编,甚至在南美乌拉圭举办的世界特种兵比赛中,获得倒数第三的恶劣名次,依然不能唤醒公众的注意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泰勒任内反复呼唤的主题。
最终他在激愤中以辞职来抗议。
而《纽约时报》却发表了题为《别了,过时的勋章老人》的送行辞,间杂着奚落和嘲讽。
但国会还是从成批的优秀军人‐‐李梅、伯克、谢尔曼、加文等等陆续去职的抗议中,感到一些什么,为军事科研增拨了一点预算。
美国,在和平的雾海中,扬帆远航。
美国那种所谓&ldo;要将自己的理想灌输给世界&rdo;的态度,由于缺少刺激、缺少实施手段和理由,变成了某种商业惰性。
(984)
1959年,乌兰巴托。
&ldo;莫洛托夫总书记的苏联&rdo;持续了5年。在随后的激烈党内斗争中,他输给了赫鲁晓夫同志,离开苏共中央,被贬为苏联驻蒙古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