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齐小跑过去,仰着头问,
"你也来上学啦?
"
秦思文挠挠头:
"爹说说不能让你一个人
"他话没说完,突然被一个高大的男孩撞了一下。
"让开点,乡巴佬!
"那男孩穿着细棉布做的长衫,腰间还挂着个精致的香囊,一脸倨傲。
秦思文涨红了脸,却不敢反驳,拉着堂弟退到一旁。秦思齐好奇地打量着那个男孩,他记得这是地主家的儿子李涛,家里有一百多亩田地。
晨读的梆子声响起,孩子们一哄而散,各自回到座位上。秦思文被分到了正好在秦思齐后面两排。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朗读声零零落落地响起。秦思齐捧着《千字文》,小手指着上面的字,一字一句地跟读。昨天他已经记住了前八句,今天又新学了十句。虽然秦秀才没有考他,但他自已暗暗较劲,一定要尽快背完全文。
读着读着,秦思齐的注意力被学堂里的众生相吸引了。他悄悄观察着周围的同学,发现这群七八岁的孩子竟然已经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个小团体:
最显眼的是以李涛为首的地主家子弟。他们穿着细棉布或绸缎做的衣裳,用的是上好的麻纸和毛笔,写字时手腕上还垫着绣花腕枕。李涛身边总是围着几个跟班,其中一个叫张学平的,甚至带着个小厮接送他上下学。
其次是商户家的孩子,以蒋彬和汪永光为首。他们穿着干净的粗布衣裳,用的是稍次的竹纸,但比起秦家村的孩子已经阔绰多了。秦思齐注意到,这些人写字时手腕灵活,显然在家已经受过些指导。
人数最多的是秦家村本村的孩子们,以秦山青和秦书恒为首。他们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写字用的是沙盘或水写方砖,在一块特制的方砖上蘸水写字,水干了可以重复使用。秦思文的沙盘就是这种,木头框里放着沙子。但冬天适合用沙盘,夏天用水写方砖比较好,练习写作水笔更好模仿下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秦思齐回过神,赶紧跟上朗读的节奏。他偷瞄了一眼身旁的沙盘,又看看后排的堂哥笨拙地在方砖上写字。
午休时分,学堂里更热闹了。秦怀仁的媳妇大家都叫她秦婆婆抬着两个大食盒进来。食盒一打开,香气顿时弥漫开来。秦思齐伸长脖子看去,只见食盒里整齐地摆着几份饭菜:白米饭、炒青菜,还有一小碟红烧肉!
"交过饭钱的,过来领饭!
"秦婆婆吆喝道。李涛那几个地主家则被小厮带回租的房屋,嬷嬷做好了饭菜等着。蒋彬几个商户子弟领了自已的那份。秦家村的孩子则默默收拾书包,准备回家吃饭,一个月300文的饭钱,对他们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为了科举,这些孩子的父母,还是舍得。
"思齐,走,回家吃饭。
"秦思文走过来,拍了拍堂弟的肩膀。秦思齐点点头,正要起身,却见秦怀仁走过来,手里还端着一碗饭菜。
"思齐留下,
"秦爷爷和蔼地说,
"你年纪小,来回跑太累,就在这儿吃吧。
"秦思齐惊讶地睁大眼睛。碗里的饭菜,比起家里的粗粮稀粥,粗粮饼,咸菜,已经是天壤之别,糙米饭,炒青菜,还有几片薄薄的腊肉!
"谢谢秦爷爷!
"他道谢着,还是拒绝了。
我母亲应该来接我,就不在这里吃饭了,一点都不像2岁半的小孩子般跑了出去。母亲笑着看着他跑出来,笑着抱起,往家里走。然后思齐挣扎着下来,说着要自已走回家。
回到家秦思齐小口小口地吃着来之不易的饭菜,每一口都嚼得很仔细。如同品尝着什么美味一般!吃完饭回到私塾,他注意到李涛那桌不时传来笑声,几个地主家的孩子边吃边炫耀着家里新买的笔墨纸砚。蒋彬那桌则安静许多,偶尔交流几句算盘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