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行程是登晴川阁远眺。站在三层阁楼上,整个武昌城和长江美景尽收眼底。郑夫子趁机讲解了几首题壁诗,分析历代文人的写作手法。
"作诗如做人。
"夫子语重心长地说,
"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胸怀天下。尔等读书,不仅为科举功名,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秦思齐他偷偷看了眼夫子,突然觉得这个平日严厉的老人,此刻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回程的渡船上,夕阳将江水染成金色。秦思齐靠在船舷边,望着远处如血的晚霞,思绪万千。李文焕和林静之在讨论今天的诗作,不时发出轻笑。张成独自坐在船尾,手里拿着片树叶,若有所思地把玩着。
"思齐,
"李文焕突然凑过来,
"你看那边!
"
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一艘官船正逆流而上,十几个纤夫在岸边艰难前行。其中有个看起来不过十三四岁的少年,瘦骨嶙峋的肩膀被纤绳磨出了血痕,却仍在咬牙坚持。他想起了自已那首诗:
"一步一血印苍苔
"。现实比诗句更加残酷。
"我爹说,这些纤夫多是逃荒的农民。
"林静之低声道,
"遇上灾年,卖儿卖女是常事
"
回到书院时,已是暮色四合。郑夫子总结道:
"今日诗会,张成最佳,林静之次之。秦思齐
"他顿了顿,
"立意新颖,但需注意科举诗赋的规范。
"
学子们三三两两散去。秦思齐刚走出书院大门,就被张成叫住了。
"秦兄
"张成递过一张皱巴巴的纸,
"这是我改写的你那首诗
"
纸上是一首修改过的七绝:
"千帆竞发日边来,万舸争流江上开。他日若遂凌云志,莫忘民间疾苦哀。
"
秦思齐读罢,心头一热。张成却已经转身离去,瘦削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暮色中。江风送来远处的船工号子,悠长而苍凉。秦思齐忽然明白,在这个时代,能读书已是莫大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