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今日应亨利·凯瑟克之邀聚于此,首要缘由乃秦安的出现令这些英国人预感到了华资对英资的潜在威胁。
这迫使他们携手并肩,共商应对之策。
亨利·凯瑟克话音刚落,乔治·马登亦发表见解:
“华人势力的崛起,确已对我们构成威胁。我赞同凯瑟克先生的观点,认为我们应团结一致,向港督府施压!否则,香江或将不再属于我们!”
乔治·马登身为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其言辞间流露着五十年代日不落帝国殖民时期的口吻。
仿佛香江已归属他们英国人!
若在场有华人听闻,多半会感到愤慨与不满。
但此处皆为英国人,他们对乔治·马登的言论自是习以为常。
反觉理所应当。
乔治·马登乃会德丰集团董事之一,亦是该集团创始家族马登家族的关键人物。
会德丰历史悠久,由英籍犹太人佐治·马登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主营航运与仓储。
1932年,与汤姆士·魏尔洛克的上海拖驳船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会德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公司总部与船队迁至英国。
战后,其创办人在东方已无立足之地,转而全力拓展航运业务,以备不时之需。
佐治1959年退休后,其子约翰·马登继承了发展航运以降低政治风险的策略,却致公司业务大幅滞后,终遭出售。
约翰1919年生于世,童年部分时光在上海度过,后于1940年在剑桥大学获文学硕士,二战期间服务于皇家军队,1946年加入会德丰伦敦分部。
返港后,他积极拓展香江投资,通过收购涉足地产与零售,香江置业信托(原香江麻缆公司)成为地产业务核心。
1968年,英资百货连卡佛成为其附属。1971年,会德丰发行新股收购张玉良旗下的联邦地产,获国际大厦与联邦大厦等中环高端写字楼。交易后,马登家族股权稀释,张玉良成大股东,但约翰·马登仍掌会德丰。
1972年,借夏利文发展公司之力,于港九开发多处物业。至70年代,会德丰已成为香江主要地产商之一。
今日,约翰·马登之子乔治·马登,代表马登家族与会德丰英资势力出席会议。
会德丰曾作为英资四大财团之一,几欲超越怡和,成为香江之首,但未果,渐趋衰落。加之约翰·马登与董事会萌生撤离之意,虽盈利主要来自香江,却心向别处。
会德丰拥有200余家子公司,业务广泛,但核心仍为航运,以备随时撤退。
1967年沙漠战争爆发,埃及封锁苏伊士运河,欧亚航线延长,油轮需求激增,航运业迅速发展,各大船王在此期间积累巨资。
1972年,会德丰重组旗下钢业有限公司为会德丰船务国际,专注航运。1974年,与世界船王包玉港合资成立会德丰有限公司,持股51%。
然而,同期石油危机爆发,苏伊士运河重开,会德丰1973年盈余达1。8亿港元,次年降至6900万,再次年更跌至2900万。
至此,会德丰掌舵人约翰·马登兴趣索然,安排怡和、置地两大英资公司于1976年10月21日提出收购会德丰。
这一消息震撼了整个市场,若收购圆满落幕,怡和集团的势力将凌驾于汇丰之上。
一九七六年,得到汇丰巨额注资的和记黄埔,于十月二十六日迅速宣布加入这场收购较量。
此乃汇丰为阻挠怡和集团夺得会德丰而发动的攻势。
这也是数年前,英资财团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内讧。
期间,众多英资与华资公司频传收购意向,真假难辨的消息层出不穷,为香江的上层人士与民众呈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商业收购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