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德国团长是什么军衔 > 第25章 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 新时代的发展蓝图(第3页)

第25章 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 新时代的发展蓝图(第3页)

-运输安装:120万积分

-人员培训:50万积分

-应急储备:30万积分

总计消耗:1400万积分

-总积分结余:2774。28万+133。02万-1400万=1507。3万积分

夜幕降临,鲁尔区的烟囱再次升起浓烟,这一次不再是战火的硝烟,而是工业重生的象征。在埃森的克虏伯工厂,第一辆组装完成的四号坦克改进型缓缓驶出车间,炮塔上的防滑涂层还散发着热气。车长海因茨·贝克敲了敲崭新的装甲板:"这是我们用积分锻造的新盾牌,也是未来的利剑。"而在统帅部,汉斯看着实时更新的工业产能数据,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德国工业复活了。"这场由积分驱动的重工业复兴风暴,不仅重塑了德国的战争潜力,更在战后的废墟上,浇筑出一个崭新的工业帝国雏形。

第二十五章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第七节智核崛起:双轨研究所的战略布局

1945年12月1日,德国总积分结余1507。3万点,在工业重建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汉斯在统帅部会议上掷地有声:“光有生产线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大脑,要让德国的智慧重新引领工业革命!”随着指令下达,德国正式启动基础工业研究所与军事工业研究所的筹建计划,一场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的智力突围战拉开帷幕。

一、基石奠基:基础工业研究所的组建

战略资源部迅速行动,从总积分中划拨300万点作为启动资金。在选址上,专家团队经过多轮考察,最终将基础工业研究所定址于哥廷根。这里曾是德国学术的摇篮,哥廷根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与浓厚的科研氛围,为研究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利用积分,德国从瑞士、瑞典等国紧急招募了150名顶尖科研人才,其中包括50名物理学家、40名化学家以及60名材料学家。这些学者中,不乏在战前就已声名鹊起的学术泰斗。例如,曾在量子力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的物理学家卡尔·海森堡,他的加入为研究所注入了强大的理论研究力量。

研究所采用开放式科研架构,设立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精密制造三个核心研究部门。在材料科学实验室,用积分兑换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达到0。1纳米,科研人员得以深入探索金属晶格结构,致力于研发更轻质、高强度的合金材料;能源技术部门则专注于煤炭气化技术的改良,目标是将煤炭能源利用率从当时的40%提升至65%;精密制造部门引进了瑞士的超精密加工设备,试图突破机械加工精度的极限。

二、利刃锻造:军事工业研究所的诞生

军事工业研究所选址在远离城市的德累斯顿郊外山区,这里地形隐蔽,便于保密。为确保绝对安全,军事重建局抽调了一个整编团的兵力负责警戒,周边还设置了多重伪装设施,从空中俯瞰,这里只是一片普通的森林。

200万积分被投入到军事工业研究所的建设中。研究所汇聚了300名军工领域的精英,涵盖武器设计、弹道学、航空工程等多个专业。原德国航空部首席设计师威利·梅塞施密特担任航空研究部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专注于新型战斗机的研发;坦克设计大师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弟子们,则在装甲车辆研究部对现有坦克进行升级改造。

研究所内,秘密研发项目紧锣密鼓地展开。在航空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在对Fw-190战斗机进行气动布局优化,利用积分兑换的风洞设备,反复测试不同机翼形状对飞行性能的影响;火炮研究部则尝试将电磁技术应用于传统火炮,试图提升炮弹的初速度和射程;在化学武器研究分所,科研人员虽然表面上遵循国际公约,但暗中仍在进行新型毒剂的理论研究,以备不时之需。

三、协同与突破:双轨驱动的科研网络

为促进两个研究所的协同发展,统帅部专门设立科研协调办公室,建立起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基础工业研究所研发的新型合金钢材料,一经测试成功,便迅速移交军事工业研究所用于坦克装甲制造;军事工业研究所在武器测试中发现的材料耐磨损问题,又反馈给基础工业研究所进行针对性研究。

在人才培养方面,两个研究所与德国各大高校合作,开设联合培养项目。哥廷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研究所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同时,研究所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交流,尽管处于战后特殊时期,但通过中立国渠道,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学术交流,避免科研与国际前沿脱节。

12月1日-12月3日这三天里:

-每日基础积分获取:1积分秒x24小时x3600秒=86,400积分

-每日土地积分获取:35。7万x1=357,000积分

-三日总获取积分:(86,400+357,000)x3=1,330,200积分

-研究所建设消耗积分:基础工业研究所300万积分+军事工业研究所200万积分=500万积分

-总积分结余:1507。3万+133。02万-500万=1140。32万积分

随着基础工业研究所与军事工业研究所的逐步成型,德国在科技研发领域构建起坚实的战略高地。这两个研究所如同国家发展的智慧引擎,将知识与创新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与战斗力,为德国在战后的复兴与崛起提供了核心驱动力,也让德国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拥有了更具分量的科技筹码。

第二十五章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第八节铁军重塑:多维力量融合的军事整编风暴

1945年12月4日清晨,德国总积分结余1140。32万点,领土面积稳定在35。7万平方公里。汉斯站在柏林坦佩尔霍夫机场的临时阅兵台上,望着下方整齐排列的部队方阵,眼神中透着冷峻与期待。寒风掠过士兵们新换发的灰绿色军装,猎猎作响的铁十字军旗在阴霾中翻飞——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整编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一、编制重构:打造立体化作战体系

军事重建局局长古德里安在统帅部会议上展开巨型军事地图,红蓝标记的部队番号密密麻麻。"我们要以系统兵为骨干,构建三层金字塔结构。"他用指挥棒指向地图中心,"第一层为10个精锐装甲集群,第二层是20个机械化步兵军,第三层则是涵盖防空、后勤、特种作战的支援体系。"这份整编方案经过27次沙盘推演,精准计算了人员、装备与积分的配比。

在莱比锡的大型军事营地,归国战俘与新兵们正接受严格的体能筛查。医疗团队手持积分兑换的便携式x光机和心电图仪,对每一名士兵进行全面体检。曾在西伯利亚矿场劳作的老兵们,尽管身形消瘦,但经过两周调养,仍有70%通过基础考核,被分配至二线部队进行恢复性训练。而新征召的18岁青年中,身体素质优异者直接编入装甲兵与空降兵序列。

二、骨干引领:系统兵的核心辐射效应

系统兵作为德国军事力量的"基因火种",被分散至各个作战单位担任关键岗位。在第5装甲师,系统兵出身的汉斯·施奈德被任命为坦克营营长。他将现代化作战理念融入训练:"我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钢铁堡垒,而是要像狼群一样协同作战!"每天清晨,他带领士兵们在模拟战场上进行战术演练,利用积分兑换的无线电设备实现即时通讯,让坦克集群的响应速度提升至战前的2倍。

在柏林的军官学校,系统兵组成的教官团队正在革新教学体系。他们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引入沙盘推演与实弹模拟结合的模式。学员们手持积分兑换的塑料模型坦克,在电子沙盘上反复推演库尔斯克战役的改良版本,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原作战计划中的致命缺陷。这种实战导向的训练方式,让军官培养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