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窃清中华崛起 > 第27章 清华大学(第2页)

第27章 清华大学(第2页)

截止八月底,除陕甘、蒙古、西藏等地外,警察局、反贪局和检察局己在全国大部分省份落地生根,安置绿营士兵近25万人。

自1735年十月第一期《中华日报》发行以来,凭借丰富多元的内容与对改革理念的大力传播,逐渐赢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销量呈爆发式增长。

1735年十月,报纸销量仅为150万份,而到1736年八月,这一数字飙升至800万份。

随着销量的大幅提升,报纸带来的收益也越发可观。

起初,每份报纸除去成本能赚20文,随着报纸印刷需求增大,工匠们在工艺上不断钻研创新,使得印刷成本下降了五成以上。

相应地,每份报纸的收益增长到35文,随着各省用报纸发行获得的收益改善驿站道路交通,驿站公文传递速度提高了两成左右。

原本从京城到广州需要15天,如今仅需12天。

这一变化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弘历也因此将《中华日报》从之前的每月一期调整为半月一期。

为了让《中华日报》更好地发挥作用,弘历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报亭和分销点,方便百姓购买阅读。

京城一处胡同口,报童阿福踮脚往报亭递报纸,卖糖油饼的李婶探头问:“今儿报纸可有新鲜事?”

“有!”阿福掀开油纸,“卢沟桥修了新石桥,能过十辆马车呢!”

李婶擦着手抓了份:“给俺留着,等俺家妞下工看。”

山西一处偏远山村,邮差老陈的骡子驮着报箱进村,王大爷拄拐迎上来:“小陈,上个月俺寄的‘田间防蝗法’,登报没?”

老陈翻出报纸指着版面:“您看这农技专栏,第三篇就是!”大爷眯眼笑出泪:“俺这把年纪,也能在报纸上给大伙支招啦!”

礼部尚书杨名时主管的西学培训班,作为改革浪潮中的重要一环,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那些在留学选拔中遗憾落选的学子,本以为培训即将终结,自己的西学探索之路就此戛然而止,心中满是失落与无奈。

谁也未曾料到,弘历皇帝不仅没有解散培训班,反而御赐其“清华大学”之名,特批数十万白银用于改善教学环境。

清华大学校园里,在西洋传教士带领下,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有人开始用算盘推演微积分公式,有人对着《坤舆万国全图》标注大清沿海要塞。

“若用西洋测绘法重绘《皇舆全览图》,误差能缩小多少?”

“可咱们的堪舆术讲究龙脉走向”争论声中,有人突然站起:“为何不做套‘中西合璧’的测量仪?就像这煤油灯——灯身是景德镇瓷,灯芯用的是西洋棉线。”

暮色浸染时,钟楼传来整点报时。

学员们抱着书本涌入膳堂,碗筷碰撞声里仍在争论:“英吉利圈地运动与咱们的屯田制,究竟哪个更利民生?”

“农科班试种的洋麦种,亩产真能比本土粟米高一倍?”角落里,有学员铺开宣纸,将白天记下的西洋农学公式,工工整整抄在《齐民要术》批注旁。

月光爬上“清华”匾额时,校工提着灯笼走过长廊,见各教室的烛火仍在摇曳。

某间窗前,剪影正对着星图比划,案头摆着新译的《自然与实验哲学导论》。

风穿过廊柱间的西洋浮雕,卷起几张草纸——上面是用中文写的力学公式,旁边歪歪扭扭画着飞梭的草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