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说了杨元嗣要出征燕云,心想这次怎么也要争取一个同去的机会。
杨元嗣也正有此意,李重山这家伙是个练武的材料,假以时日肯定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将领。
李重山听了杨元嗣的话,高兴的跳了起来,酒还没喝完就忙着回去准备器械马匹。
杨元嗣对这个脾气急躁的儿子也无可奈何,只能由他去了。
黄金石神神秘秘的靠了过来,说道又发现了三条大矿脉,问元嗣需不需要继续开采。
杨元嗣笑道,“这些俗务你还是问军师就好了。”
黄银石却将大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如此大事,还是要请主人做主才行。”
赵纬纶在旁边只是笑而不语,看来甩手掌柜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杨元嗣知道现在登州缺的不是人,也不是钱,而是地盘太小了。
六万军队已经是整个登州和渤海的极限,要想着匡扶天下,跟金军斗,这些兵力显然是不够的。
燕云十六州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杨元嗣以前一直以为可以隐藏在阴影里,可是现在的实力却是已经藏不住了。
大宋从开国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权臣和割据的武将,原因很多。
宋朝的兵将分开制度,枢密院和三衙制度,以及三年换防制度等等,都防止了军阀的形成。
这些还都是表面原因,最主要的是后勤粮饷,这才是一支军队的命脉。
现在对杨元嗣来说,这些已经都不成问题。
如果说凭着登州的这些兵力去问鼎天下,在军事实力上来说,够攻破汴梁十回了。
但是破坏总比建设要容易许多,古代干什么都讲究一个道义是有道理的。
杨元嗣要是直接将徽宗干掉,那么第二天就会有无数个杨元嗣出现,那才真正的是生灵涂炭。
登州之所以要依附朝廷,就是为了一个有个大义的名号。
毕竟大宋养了这些文人不是白养的,士绅阶层掌握的舆论和话语权代表的就是天下人心归属。
赵纬纶也是最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慢慢布局。
第二天杨元嗣回到登州的消息还是透露了出去。
杨望庄前面聚集了无数的民众,几个领头的老者准备了山里的野味和田里的特产求见杨元嗣一面。
杨元嗣推脱不过,只能出门迎客。
这些人按理说都是杨元嗣的佃户,因为他们种的地,打猎的山林名义上都是属于杨元嗣的。
只是要交的赋税却是比给朝廷的要少许多,他们也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饥民变成了现在的小康之家。
领头的是几个白发老者,有穿着长衫的斯文人,也有穿着短衣,货真价实的庄稼人。
一个老者远远的给杨元嗣下拜,杨元嗣急忙上前将他扶了起来。
老者由于激动,双手微微颤抖,“节度使这次回来就不要走了吧?我们都盼着你世代在登州,哪里也不要去。”
人群里也开始七嘴八舌的附和,杨元嗣对着人群说道:“大家放心,不论我走还是不走,都保证让你们有口饱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