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接下来亚特做了一件事情让雷洪汕和洛瓦眼珠子都掉了。
只见他把另一把干燥的泥土和表层的沙土混杂在一起……
“卧槽!我怎么给忘了呢!!”
雷洪汕一拍脑门,叫骂着自己脑子热糊涂了。
人的脑子会产生一个思维惯性,大家之前遇到泥土和泥沙层,都是想着怎么最快最省时省力的刨掉它们,这让大家不由自主的形成了一个思维惯性,看到这些东西就想铲掉它、干掉它。
但是却忘了,在这种需要泥土坚硬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要单纯的铲掉上面松软的浮土,往上面添加一定的添加剂,并不一定要用专门的水泥,就是现成的泥土也可以形成一定的坚固层,而在矿场那边,没有黄金的渣土那简直多的不要不要的。
打开思路的几人立刻行动起来,雷洪汕这力量牲口把亚特换上来,自己在下面刨坑挖土弄了不少泥土上来,而亚特和洛瓦则是将这些泥土和地表的沙土简单的混合在一起,甚至直接就铺撒在上面,搞了差不多厚度雷洪汕便抡起大锤再重复上一次的工作。
而这一次,洛瓦像只猴子一样踩着跳跳棍在上面反复蹦跶时,地面上再也没有出现让大家头疼的坑洞出来。
“哈哈!!有效果!有效果!!”
众人见状兴奋开心的不得了,不过这个测试还是太简单了,但这也难不倒众人。
洛瓦跳上越野车,挂上挡将后轮碾上刚刚捶打出来的地方,好巧不巧,左后轮压上的位置正好是刚刚捶打出来的加料层,而右后轮则正好碾在之前直接捶打沙土层的表面。
将车子上的牵引绳拉扯下来,雷洪汕用力的把一根钢钎深深的砸到地下,牵引绳挂在上面,洛瓦手动取消四轮驱动只留后轮保持驱动力,挂上档一脚油门下去,被牵引绳束缚住的越野车两个后轮便疯狂的在地上旋转刨坑。
这个时候两边土层的效果不到三秒就立刻显现出来。
左后轮下方的地面因为是地下挖出的泥土,粘度较大,虽然越野轮胎拼命的在上面摩擦,但只绞起少量的泥屑和沙石而已。
而另一边右后轮……
尼玛,那简直就是刨土扬尘机!!
无数泥沙碎屑在越野轮胎的摩擦下迅和本体脱离,在轮胎赋予的摩擦力矩下形成一个个斜向的抛物线飞到天空中,烟尘也在这边迅的涌起向下风处漂去。
“停!!”
刨了大概十来秒,在雷洪汕的手势和声音中洛瓦松开了油门,三人等烟尘散开来到后轮处一看……
左边的还好,来回的摆动只简单的刨下去小半个轮胎,连轮胎橡胶厚度都没吃下去,说明这个硬度和粘度已经基本符合公路列车的需求,实在破损的厉害……这不是也可以临时修补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右边车轮就已经完全陷进去了,雷洪汕八十一锤砸出来的整个地面上,一个大坑如同吞噬兽一样张着嘴巴,把右后轮给吞了一半,要不是悬挂顶在了地面上,估计还能往下刨。
初步的实验是成功的,这让大家十分兴奋,不过具体是否能经得住重卡的考验,还要经过更多的测试才行。
次日,众人便在矿场附近找了个地质情况差不多的位置开始进行测试。
这种测试肯定不能像雷洪汕那样用锤子夯砸地面,但从外面开辟道路进来时,队伍里除了有大量的挖掘机和推土机就能形成一定的碾压夯实路面外,同时也考虑到公路列车对道路硬度的需求,专门配置了一辆压路机,设备……队伍是不缺的,缺的只是大型的大家伙!
这次测试更加严谨,不仅测试了多种厚度的填埋夯实效果,还专门故意用推土机将表面的泥沙层和下面的泥土层进行简单混合后铺装碾压,用来验证测试不同的效果决定最佳的施工方法,及表面加固层的最小厚度需求。
经过几天的测试,施工工艺被现场多辆满载的公路列车反复碾压、起步后最终确定了施工工艺,这种沙土层表层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已经基本没啥卵用,推土机直接推掉表层二十公分的高度铲掉它,这部分沙土全部不要直接往道路两边堆放,属于完全废弃的废料。
而为了减少下方依旧较为厚实的沙土带来的沉降影响,会继续铲二十公分出来,这部分沙土会和从矿场运送过来的渣土简单的混合,也就是先推到一起,矿渣倒在上面再推平做简单的混合,然后再往上面铺设两层渣土覆盖加强厚度基本就能满足需求。
而且有了测试还有了更多的准备,即便是道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沉降,只需要继续往上铺设新的渣土层就行,同时在淘金吹除作业中,那些被打碎的石块以及石子,也会混合在一起铺装上去二次加固。
不过更改了施工工艺,从原先简单的铲土开路变成了铺装补路,原定的作业场也得更改。
因为铺装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人为的小范围变化最后冲坡的坡度与距离,雷洪汕便带着人,在预定的填埋场里寻找更合适的山体,既要有较为平缓的坡道,又要尽可能的有利于从平路转上坡宽阔转弯半径,更要合适碎料机和吹除机的天然落差!!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