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的画面,猛地从描绘加里波利半岛崎岖海岸线和英法舰队集结的宏大场景中抽离。
镜头冷酷地拉近,死死定格在一张脸上。
一张不属于标准日耳曼人模板的脸。
棱角分明,眼神锐利如鹰隼,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坚毅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下巴蓄着修剪整齐的短须。他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奥斯曼帝国高级军服,肩章和领章显示着极高的地位。
天幕冰冷的旁白文字,一行行无情地标注在他身旁:
【出身:波美拉尼亚斯托尔普,庄园主家庭。】
【祖上:犹太人。】
【履历:1874年加入黑森大公国陆军(龙骑兵)。1887年德军总参谋部。1900年少校,轻骑兵团长。1908年少将。1911年第22师中将师长。】
【1913年6月16日获贵族身份(无爵位),选用己故妻子艾米丽·冯·赞德尔斯的姓氏为名号。】
镜头没有移动,仿佛要将这张脸和这些冰冷的文字刻进每一个仰望天幕的人的脑子里。
天幕的文字继续滚动,像一把把冰冷的手术刀,剖开历史隐秘的角落:
【故于1913年主动申请前往奥斯曼帝国,任军事顾问团团长。】
【任务:重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灾难后的土耳其陆军。
【成就: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协助土耳其军收复阿德里安堡。获授“帕夏”头衔。】
画面短暂切换,展示着赞德尔斯在土军训练场上指导士兵、在简陋指挥所研究地图、在收复阿德里安堡后与土军将领站在一起的身影。
最后,画面定格在他站在达达尼尔海峡防御地图前,眼神凝重。旁白文字最后浮现:
【1915年4月,临危受命,召回任防守达达尼尔海峡的土耳其第五集团军司令。】
整个欧洲,一片死寂。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特写和揭露的真相扼住了喉咙。
无忧宫奢华的会议厅里,空气凝固了。
那些围坐在巨大橡木桌旁的德军高级将领们——容克贵族的精英,德意志帝国陆军的骄傲——此刻脸上的表情精彩纷呈。
惊愕、难以置信、尴尬,最后化为一种被当众狠狠扇了一耳光的羞怒!
他们的目光死死钉在天幕上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上。
这个名字,在座的谁不知道?
那个“有点本事但血统不纯”的异类!
那个被总参谋部微妙氛围排挤得主动“流放”到土耳其的倒霉蛋!
一个他们私下里不屑谈论、甚至刻意遗忘的名字!
可现在,天幕用最首接、最残酷的方式告诉他们:
就是这个被他们排斥的犹太人,现在正站在决定帝国命运的风口浪尖上!
他指挥的土耳其第五集团军,是阻挡英法联军在加里波利登陆、防止奥斯曼帝国崩溃、避免德国陷入东西南三线作战绝境的关键屏障!
土耳其的命运,甚至德国未来的战略态势,竟然悬在这个“异类”的手中!
巨大的讽刺感和屈辱感,像毒蛇一样噬咬着这些高傲容克的心脏。
他们精心构建的“血统论”和排挤链,在天幕揭示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和不堪一击。
“呵…”一个略带沙哑、带着浓重酸涩和自嘲的声音打破了死寂。
是“前”总参谋长小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