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叫文武百官谁去,也是第一重治水,例如堤坝加固,河流改道种种,第二,自然也是疫病,带太医去,如何救治,然后安抚民众……
但她所说的,是“防”,防治疫病。
太子微微沉吟。
四皇子另取了纸来整理。头一次亲眼见证奇迹的产生,他的表情隐约还有几分兴奋:“还有吗?”
晏时玥仔细的想。
她最先想到的,永远是现代的救灾方法。
但古人赈灾,就没有可取之处么?
有,当然有。
北宋名臣范仲淹,当年赈灾几种举措,极有魄力,极有巧思。
例如,他最先提出,“以工代赈”。
这个想法,她一直极为赞同,也跟四皇子聊过。
而且,他还鼓励当地多办赛事,他自己就带头参与,大加鼓励。同时,还召集各寺院主持,跟他们说,灾荒年间,工价最为低廉,寺院正好可以趁此时机翻修寺院。
各主持深以为然,于是纷纷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招揽流民过来做工,只给极少的工钱,提供一日三餐,流民们就趋之若鹜。
官府,商贾,大富之家,也看到了良机,纷纷大兴土木,灾民有饭吃,有事做,局面自然就安定了。
还有,一到这种时候,赈灾的粮食不够,永远少不了那些哄抬物价,囤积货物,想发国难财的奸商。
他就让人在周边州县传出话去,说如今吴中米价每斗一百八十文,想发财的赶紧来!
外地商人一看有利可图,哪能不动心,立刻就组织大量的粮食运了过来。
等到无数的粮食输送进来之后,互相竞争压价,市场杠杆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居高不下的粮价立刻回落,不但解决了灾区缺粮之苦,顺便,还狠狠打击了那些妄图发国难财的奸商们。
她说的仍是有点杂乱,太子和四皇子却已经震惊到无言。
要知道,才子,未必会做官。
在这个年代,懂经济的人,真的少之又少。
范仲淹的经济思维,在当时,也曾被无数人弹劾,指责他不体恤荒政,大灾之时还沉溺于嬉戏游乐,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等。
包括太子和四皇子,乍听也有些懵。
但是当她直接捋清楚了思路,又说出了将有的结果,太子和四皇子又非蠢人,自然就明白了。
明白了,便仅余下了叹服。
然后晏时玥就被两人拎进宫了,明延帝听两人细细的说了,不由震动。
这“消毒粉”先不说,这后续的举措,有大智慧。
筹集赛事,大兴土木,关键都是要“用人”,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既赈了灾,又抚了民,立竿见影,对当地人来说,皆大欢喜,对朝廷对官府来说,更是一举多得。
如果说之前赈灾,都是朝廷去负担民众,而现在,朝廷却成了一个推动者和指引者,充分调度起了当地的“余财”,来安抚当地的民众。
这对他来说,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而且,提出这些的晏时玥,也确实叫他刮目相看。
明延帝瞥了瞥下头的小闺女。
她刚才嚷嚷着没吃午饭,叫顾九行上了一碗面,正坐在窗边吃,小松鼠一样。
她以前虽然也怪才颇多,但都是偏于“技”的,直到此时,他才发现,原来她脑子里的东西,确实值得挖掘。
也就是在此时,他才坚定了让晏时玥入朝的决心,看着她的时候,他连后续让她担任什么官职干什么事儿都快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