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又过了不久,在周平王去世的时候,周人便准备把政权转交给了虢公。
紧接着,四月份,郑国的将领祭足便带领军队割取了温地的麦子。
秋天的时候,他们又割取了成周地区的谷子。
温地与成周这两个地方,大概都是在周王室的控制范围内。
然而,对于这一奇怪的行径,王嘉很是疑惑,于是便以平民的身份,恭敬的去询问这郑庄公。
然而,郑庄公则是朝他瞟了一眼,之后便解释道。
“你觉得,这周人都决定将大部分的权力转交给了虢国,会怎么样?”
“这,当然是无异于是变相承让其正统的地位啊!”
“一旦成功了。从今往后,这虢国必定就会像“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说,你让别的诸侯国怎么看?让我郑国怎么去看?”
“我郑国,好歹也是在这周王室中勤勤恳恳工作,极力辅佐这周王。”
“可是,到头来,因为周平王宠信虢公,就把大部分权力转交给他,而我们郑国,却只换来这个结果。”
“这公平吗?这还像话吗?”
“所以说,寡人派部下这么做,一点都不冤,自然是有我的道理。”
“寡人也相信,我郑国的百姓,也一定是会支持寡人这一做法的!”
于是,碍于这件事,周王室与郑国,两者间就互相憎恨。
而君子呢,则对这一事件有所评论。
“诚信不是出自内心,交换人质自然是没有益处的。”
“彼此之间互相体谅然后再有所行事,以礼仪来加以约束。”
“虽然,没有什么可以抵押来做保证。”
“可是,话又说回来,又有谁能理解他们呢?”
“只要彼此之间互相诚信相待,无论是在山涧河溪、还是在沼泽水池这类穷乡僻壤,几乎无人涉足的地方所生长的野草、蘩、蕴藻一类的野菜。”
“还有筐、筥、锜、釜这一类的器具。”
“甚至是浅池、行潦之中的水,其实都可以供奉鬼神,可以献给王公。”
“毕竟,“礼轻情意重”。”
“更何况,君子缔结两个国家之间的信任,按照礼仪行式,又哪里用得上人质这样宝贵的东西呢?”
“《国风》有《采蘩》、《采蕴》篇。”
“《大雅》有《行苇》、《泂酌》等篇目。”
“这些篇目说白了就是为了表明忠诚和信用。”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连最基本的忠诚和信用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可以谈论合作的呢?”
王嘉对上面这一系列言论表示十分支持。
同时,在自己的感慨之余,也对老师左丘明那深厚的文学与史料功底感到十分震惊。
与此同时,只见时间与空间一转。
对先前的一些事情,也有了大致的解释。
武氏子之所以来到鲁国求取周平王丧事的礼物。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当时周平王还没有下葬。
与此同时,宋穆公生了一场大病,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了。
于是乎,他便召见大司马孔父,把年幼的宋殇公托付给他之后,便说道。
“先君不立夷而立寡人为君,寡人不敢忘记恩德。”
“如果能托大夫你的福,能够善终,先君如果问起与夷,那我又应该用什么话来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