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时节,凉意渐浓,诸侯们再次会盟。此时,周惠王却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派遣周公秘密召见郑文公,言辞恳切地说道:“郑公啊,如今局势复杂,我特来安抚于你。你可前往楚国,与楚交好,我再让晋国从旁辅助,如此,你的国家便能稍稍安定下来。”郑文公听了周惠王这番话,心中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若能得到周室如此安排,郑国或许能在大国纷争中寻得一线生机;担忧的是,齐国如今势力强盛,若不去朝见齐国,恐怕会招来祸患。在这纠结之中,郑文公一时冲动,竟抛下随从军队,匆忙逃回国,放弃了此次结盟。大夫孔叔听闻,心急如焚,赶忙上前劝阻:“国君啊,万万不可轻举妄动!这一去,便会失去与各国亲近的机会。一旦失去盟友,祸患必然接踵而至。等到陷入困境再去寻求结盟,那时失去的可就更多了,您日后定会为此事后悔不已啊!”然而,郑文公此时已被恐惧和利益冲昏头脑,根本听不进孔叔的良言,执意踏上归途。
南方,楚国的势力如日中天。楚国令尹斗谷於菟,正谋划着一场军事行动。他将目光投向了弦国,弦国虽小,却与周边江、黄、道、柏四国关系紧密,且这四国与齐国交好,又都与弦国有姻亲之谊。弦国国君自以为有这些靠山,便有恃无恐,既不事奉楚国,国内也不设防备。斗谷於菟抓住这一机会,果断出兵。楚国军队如猛虎下山,迅速包围弦国。弦国毫无招架之力,国君只能仓皇逃亡至黄国,弦国就此灭亡。这一事件,犹如一记警钟,在各国诸侯间敲响,让大家意识到,在这乱世之中,稍有懈怠,便可能国破家亡。
而在北方,晋国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晋献公觊觎虢国已久,再次向虞国提出借道攻打虢国的请求。虞国大夫宫之奇,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赶忙进宫劝阻虞公:“大王,虢国就如同我们虞国的屏障啊!虢国一旦灭亡,我们虞国也必然难以保全。晋国的野心就像无底洞,绝不能轻易开启。外国的军队踏入我国,就如同引狼入室,一次已经是大错特错,怎能有第二次呢?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我们虞国与虢国现在的关系啊!”虞公听后,却不以为然,反驳道:“晋国与我们同宗同源,都是姬姓后裔,他们怎么会害我呢?”宫之奇长叹一声,继续说道:“太伯、虞仲,乃是太王的儿子。当年太伯未遵父命,故而没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曾为文王的卿士,对周室功勋卓着,其受封的记录至今仍保存在盟府之中。如今晋国连虢国这样的同宗都要灭掉,又怎会对我们虞国手下留情呢?再说,我们虞国与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与晋国的关系更亲近吗?桓叔、庄伯的族人,对晋国又有何罪过?还不是因为对晋国国君的地位构成威胁,就被尽数诛杀。至亲之人,只因受宠而有威胁,便难逃厄运,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虞公仍不死心,说道:“我祭祀神灵时,祭品丰盛且洁净,神灵必定会庇佑我。”宫之奇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臣子听闻,鬼神并不会固定亲近某一个人,他们只会保佑有德行的人。《周书》有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还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此看来,若无德行,百姓便不会和睦,神灵也不会享用祭品。神灵所依靠的,正是德行啊。倘若晋国攻下虞国后,能够修明德行,向神灵献上美好的祭品,神灵又怎会拒绝呢?”然而,虞公固执己见,根本不听宫之奇的劝告,毅然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的请求。宫之奇见此,深知虞国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族人黯然离开虞国。临行前,他长叹道:“虞国等不到腊祭就要灭亡了,就在这一次,晋国根本用不着再次出兵。”
八月甲午日,晋献公亲率大军,将虢国的上阳城团团围住。望着城墙上严阵以待的虢国士兵,晋献公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他转头问身边的卜偃:“此次出征,我能获得成功吗?”卜偃胸有成竹地回答:“必定能攻下!”献公又问:“那会在什么时候呢?”卜偃沉思片刻,说道:“民间童谣唱道:‘丙子的清晨,龙尾星隐伏不见。军装威武整齐,把虢国的旗号抢到手间。鹑火星像只鸟儿,天策星光辉闪耀。鹑星出现在南方就整顿好队伍,虢公将在这时候逃跑。’依我推算,大概就在九月、十月相交之际。丙子日的清晨,太阳运行到尾星之上,月亮在天策星附近,鹑火星出现在南方,那时便是攻破虢国之时。”晋献公听后,心中稍安,静静等待着那个注定改变三国命运的时刻到来。
目睹经历了上述诸多事宜的王嘉,不由得深思熟虑,且暗想片刻后,针对上述这一系列事情,便给出了自己的反思、思考与评价。
“纵观这些事件,天下局势的复杂多变尽显无遗。鲁国公孙兹与牟国的联姻,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各国在这动荡时代寻求盟友、巩固自身势力的缩影。在弱肉强食的世道中,任何一丝外交关系的维系,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助力。”
“诸侯齐聚首止,本为安定周室,可人心各异,使得这一正义之举也暗藏汹涌。辕涛涂为报私仇,不惜陷害申侯,可见个人恩怨能轻易扭曲人心,破坏各国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这警示着为政者,需时刻保持清醒,莫让个人情感蒙蔽双眼,否则将为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郑文公在面对周惠王的安抚与齐国的威慑时,冲动行事,轻易放弃结盟,实乃不智。他未能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只图一时之安,却失去了与诸侯联合的机会。一国之君,决策关乎国家兴衰,每一步都应深思熟虑,不可因恐惧或利益而迷失方向。”
“弦国的灭亡,更是为天下敲响了警钟。在这乱世之中,恃强而不设防,倚仗他国而不自强,无异于将国家命运系于他人之手。唯有自身强大,方能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晋国与虞国、虢国之间的纠葛,最为发人深省。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劝告,固执地认为同宗便不会相害,迷信祭祀就能保国,实在是愚昧至极。他看不到晋国的勃勃野心,忽视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将国家的安危拱手相让。这告诫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心存侥幸,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长远的眼光审视局势。”
“宫之奇虽洞察先机,却无力改变虞公的决定,只能无奈离去。这也反映出在权力面前,智者的谏言有时也显得苍白无力。但他的智慧与忠诚,依然值得后人敬仰。”
“至于晋献公,其野心昭然若揭。他对虢国的征伐,是其称霸之路的重要一步。而卜偃凭借童谣推算出破虢的时机,虽带有神秘色彩,却也体现出古人对天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理解。这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必然,却也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探寻未来,为战争的胜利增添筹码。”
“总之,这些事件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唯有如此,方能在乱世中立足,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说罢,只见王嘉静静的站在原地,紧接着朝不远处望了望,似乎心中有着说不尽的别样感受。
紧接着……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便到了寒冬腊月,寒风凛冽,冰冷刺骨。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历史的车轮无情地转动着,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冬十二月丙子朔。
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晋国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智慧。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出兵攻打虢国。虢国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晋国军队的猛烈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虢国最终被晋国所灭,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虢公丑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残兵败将匆忙逃离,一路奔向周都城寻求庇护。而此时的晋军,则士气高昂,凯旋而归。在回程途中,他们路过虞国,并决定在此稍作停留。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停留竟然成为了虞国命运的转折点。
原来,晋军早已对虞国心怀不轨。趁着这次机会,他们突然发动袭击,打了虞国一个措手不及。虞国军队毫无防备,瞬间陷入混乱,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没过多久,虞国就步了虢国的后尘,惨遭灭亡。
晋军顺利地抓住了虞公以及虞国大夫井伯等人。随后,他们将井伯当作秦穆姬出嫁时的陪嫁人员,一同送往秦国。不仅如此,晋军还继续保持着对神灵的敬畏之心,仍然虔诚地祭祀虞国所祭祀的山川之神。同时,他们也不忘向周天子献上虞国原本应承担的职贡赋税,表示自己对周朝天子的尊重。
对于这段历史,《春秋》中有着明确的记载:“晋国人抓住虞公。”这句话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是一种深深的谴责和批判。它将责任归咎于虞公的昏庸无能,同时也暗示了这场战争的轻松易胜。或许,正是因为虞公的短视和轻信,才导致了虞国的覆灭,让这片土地从此沦为他国的领地。
对于这一件事情,想来在经历的这一切事由的王嘉也是很有感触,还有诸多反思与思考以及相应的启示。
“从这一连串的事件中,我看到了人性与政治的复杂交织。晋献公的野心勃勃,驱使他一步步蚕食周边国家,为晋国的扩张不惜背信弃义。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虽能在短期内收获领土与资源,却也在道义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污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一时的武力能带来胜利,但长远来看,失去人心与道义的支持,又怎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虞公的昏庸实在令人痛心疾首。他不听宫之奇的金玉良言,盲目轻信晋国的同宗情谊,忽视了唇亡齿寒的至理。这警示着领导者,决策之时切不可刚愎自用,应广纳贤言,以长远眼光审视局势。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潜在危机,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虞公对祭祀神灵的过度迷信,更是暴露了他思想上的愚昧。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不依靠自身的努力与谋略,却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明庇佑,实在是可悲可叹。”
“再看虢国,虽奋力抵抗,却仍无法抵挡晋国的进攻。这反映出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国家实力才是生存的根本。若自身实力不足,即便有着顽强的抵抗意志,也难以改变被侵略的命运。这提醒着每个国家,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发展自身,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
“《春秋》对‘晋国人抓住虞公’的记载,看似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评判。它不仅揭示了虞公的无能,也让后人看到了历史的公正。历史不会忘记那些昏庸无道、短视愚蠢的统治者,他们的所作所为终将被后人铭记并批判。这也让我们明白,作为后人,应当以史为鉴,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于个人而言,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面临诸多抉择,切不可因一时的情感或利益蒙蔽双眼,要学会理性分析,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不能心存侥幸,指望外力的无端帮助,而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陷入如同虞国般的绝境。”
说罢,只见王嘉再度思考了片刻,之后便望向远方。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僖公第六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