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阳樊人却不愿顺服晋国的统治。晋军见状,立刻将阳樊城团团包围。阳樊城墙上,苍葛挺身而出,大声呼喊:“德行本是用来安抚中原国家的,刑罚则是用来威慑四方蛮夷的。可如今你们竟不顾道义,围攻我们。如此行径,又怎能怪我们不愿顺服呢?我们阳樊的百姓,哪个不是周天子的亲戚?难道你们真的忍心将我们俘虏吗?”晋军将士听后,心中不禁有所触动,晋文公思索再三,最终下令放百姓出城。这场围绕着领土与人心的博弈,也在此刻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晋国的故事,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
眼看在这鲁僖公执政第二十五年之时,在春夏两季,短短数月时间,就发生了这么多让人惊叹的事情。在暗中默默围观着的现代之人王嘉,微微眯起双眼,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
在这之后不久,他便轻声叹道:“这鲁僖公二十五年,春夏之间,风云变幻,实在令人感慨万千。卫邢之战,同姓相残,礼义崩坏,那礼至的张狂之举,实乃人性丑恶的彰显。为了胜利不择手段,不惜背叛与杀戮,却还公然炫耀恶行,全然不顾道德伦常,这般行径,实在是对传统礼义的践踏,也难怪史书要以特殊的记载方式予以批判。”
“再看秦晋对周襄王复位一事的态度,秦穆公欲借此扬威,而狐偃能敏锐洞察其中机遇,劝晋文公勤王,这背后尽显政治智慧与谋略。晋文公的谨慎决策,占卜、占筮之举,虽有迷信之嫌,却也反映出他对大事的慎重。最终他顺应天意民心,成就勤王大业,赢得天子恩宠与诸侯敬重,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政治运作。但他竟提出死后用隧葬之礼,足见权力与欲望对人的侵蚀,即便英明如他,也难掩对天子之礼的觊觎。”
“阳樊百姓不愿顺服晋国,苍葛一番慷慨陈词,将德行与刑罚的作用剖析得淋漓尽致,也道出了阳樊百姓身为周天子亲戚的骄傲与坚守。晋文公最终放百姓出城,这一决定,既避免了一场血腥冲突,也展现出他对人心向背的考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领土扩张的同时,若失了民心,那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片荒芜之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在这宏大的进程中留下痕迹。从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恶、政治的权谋、礼义的兴衰以及民心的向背。这不仅是古人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为人处世、治理家国的道理。权力、欲望、道德、民心,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历史画卷,也时刻提醒着后人,以史为鉴,方能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秋日,天高云淡,可秦、晋两国边境却弥漫着紧张的战争气息。秦国与晋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向着都国进发。这都国虽不算大国,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秦、晋两国眼中的战略要地。
楚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楚斗克、屈御寇两位将领临危受命,率领着申、息两地的精锐军队,日夜兼程,奔赴商密进行戍守。商密,这座城池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一旦被攻破,楚国的防线便会岌岌可危。
秦国军队在行军途中,尽显谋略。他们经过析地一角时,心生一计。士兵们将自己的同伴捆绑起来,伪装成被俘虏的模样,浩浩荡荡地朝着商密城逼近。随着黄昏的余晖洒落在大地上,秦军悄然来到商密城下,那伪装的队伍在城楼下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压迫的感觉。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秦军开始了下一步行动。他们在城下悄悄挖地,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将盟书郑重地放置在地上,还故意弄出声响,仿佛是在与斗克、屈御寇进行秘密盟誓。商密城中的百姓与守军,在这寂静的夜晚,听到城外传来的动静,又看到那“俘虏”的队伍,心中不禁充满了恐惧。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恐慌的情绪在城中迅速蔓延。“秦国已经攻占了析地,连我们的戍守将领都背叛了!”这样的传言在城中不胫而走。终于,在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中,商密人选择了向秦军投降。秦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成功占领了商密,还将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囚禁起来,得意洋洋地班师回朝。
楚令尹子玉得知秦军的行径后,怒发冲冠,立刻点齐兵马,马不停蹄地追赶秦军。然而,秦军早已远去,子玉追了许久,连秦军的影子都没见到。满腔怒火无处发泄的子玉,转而将目标对准了陈国。他率领楚军气势汹汹地包围了陈国都城,一时间,陈国上下人心惶惶。与此同时,子玉还打着送顿子回顿国的旗号,在陈国与顿国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与政治行动,试图通过这些手段,挽回楚国在此次事件中的颜面,稳固楚国在周边地区的势力范围。
寒冬腊月,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可晋文公的军事行动却没有因寒冷而停歇。晋文公亲率大军,将原地团团包围。他深知此次攻城任务艰巨,于是命令士兵们携带三天的粮食,准备速战速决。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然而原人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顽强的意志,始终不肯投降。晋文公望着那久攻不下的城池,心中虽有不甘,但还是果断下令军队撤离。
就在这时,一名侦察兵从城里匆匆赶来,气喘吁吁地报告:“原人已经准备投降了!”军官们听后,纷纷上前劝阻:“主公,请再等一等,我们马上就能拿下原地了。”晋文公却神色凝重,严肃地说道:“信用,是国家最为珍贵的宝物,是百姓赖以生存和庇护的根本。如果我们为了得到原地,却失去了信用,那么日后将用什么来庇护我们的百姓?这样一来,我们失去的远比得到的要多得多。”于是,晋文公坚持命令军队退后三十里。也许是被晋文公的守信之举所打动,原人看到晋军真的撤退后,最终选择了投降。晋文公顺利占领原地后,将原伯贯迁移到冀地,随后任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对新占领的地区进行治理。
在卫国,卫国人积极调停鲁国与莒国的关系。十二月,鲁、卫、莒三国的代表齐聚洮地,举行结盟仪式。洮地之上,气氛庄重而又严肃,各国代表歃血为盟,重温卫文公时期的友好关系,同时鲁国与莒国也握手言和,结束了长期以来的纷争。这场结盟,不仅为三国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地区的局势。
晋文公在处理完原地的事务后,开始思考守原地的合适人选。他找来寺人勃鞮,向他询问意见。勃鞮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往昔赵衰带着食物跟随您,在走小路时与您失散,即便饿到极点,他也没有独自享用那些食物,而是一直坚守着对您的忠诚。”晋文公听后,心中对赵衰的信任又增添了几分,于是最终任命赵衰为原大夫,让他肩负起治理原地的重任。这一系列的事件,在这个秋冬交替的时节,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命运,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篇章。
而王嘉呢,在看到这一年秋冬两季所发生的诸多事情,他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仿佛有说不尽的感慨。
王嘉微微仰头,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长叹一声后缓缓开口:“这短短秋冬,列国纷争、局势变幻,真叫人思绪万千!秦晋攻都,巧用诈术拿下商密,兵不厌诈虽为用兵之道,可这般算计也尽显人心诡谲。那伪装俘虏、假立盟书,以不实之举破人心理防线,轻而易举便让商密城破,无辜百姓受此惊扰,战争之残酷、谋略之狠辣,可见一斑。”
“楚令尹子玉追赶秦军无果,转而施压陈国,送顿子回国之举,名为扶持,实则是在挽回楚国颜面、稳固势力。国家间的博弈,从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背后皆是利益权衡,弱国在这风云变幻中,只能任人摆布,实在可悲可叹。”
“晋文公围原,三日之约尽显君子风范。当胜利近在咫尺,却能坚守信用,不为一城之得失而损国家根基,此等抉择,非有大格局、大智慧者不能为。信用于国,正如基石于楼,失之则国本动摇。原人最终投降,想必也是被这份诚信所感,可见人心向背,往往系于统治者的德行。”
“卫国人调停鲁莒关系,三国结盟于洮地,和平的曙光虽短暂,却也难能可贵。战乱频仍之时,百姓流离失所,能有片刻安宁,便是苍生之福。国家间的纷争不应只靠武力解决,外交斡旋、握手言和,同样能换来一方稳定。”
“至于晋文公任用赵衰为原大夫,因着往昔共患难时的忠诚之举。用人唯贤、唯忠,是一个君主成就大业的关键。忠诚之心,在困境中愈发熠熠生辉,能让君主放心托付重任,也为国家的稳定治理添砖加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段故事都是对当下的警醒。从这些事件中,我看到了人性善恶、国家兴衰的缘由。唯有坚守道义、珍视信用、用人得当,国家方能长治久安;而玩弄权术、恃强凌弱,即便一时得意,终也难逃脱历史的审判。”
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王嘉脑海中首先浮现出《左传》里“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这句名言,这不正是对晋文公围原事件的绝佳注解吗?晋文公深知信用是国家的根基,百姓的依靠,所以在面对唾手可得的原地时,依然坚守与百姓的三日之约,哪怕胜利近在咫尺也不食言。他的这份坚守,不仅赢得了原人的信任,使其主动投降,更让晋国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诚信的形象,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接着,那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从《道德经》中跃出。秦晋攻都时,巧用诈术,伪装俘虏、假立盟书,虽成功拿下商密,却尽显战争的残酷与人心的诡谲。战争本就是不祥之事,轻易开启战端,使用诡诈之术,虽能一时得逞,却违背了道义,也让无数百姓遭受苦难,实在是有道之人所不为的。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中的这句话又让王嘉联想到楚国令尹子玉的行为。楚国在与秦国的博弈中失利,子玉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反思楚国的政治与军事策略,而是为了挽回颜面,将怒火发泄到陈国身上,还打着送顿子回国的旗号,行扩张势力之实。这无疑是在无道的路上越走越远,陈国百姓因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楚国的形象也在诸侯间受损,实在是得不偿失。
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孟子的名言,用在卫国人调停鲁莒关系,三国结盟于洮地这件事上再合适不过。在战乱频仍的时代,三国能放下纷争,握手言和,靠的不仅仅是卫国人的外交努力,更是三国百姓对和平的渴望,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这种人心所向,是比天时、地利更为重要的力量,它让三国在结盟中找到了暂时的安宁,也为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
最后,王嘉想起《管子》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话语。晋文公任用赵衰为原大夫,正是看中了他在患难时的忠诚。一个君主,能做到用人唯贤、唯忠,就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赵衰的忠诚与才能,必将在治理原地的过程中得以展现,为晋国的稳定与繁荣贡献力量,而这也正是晋文公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僖公执政鲁国第二十六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