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可有趣的多,先是十个队长跑马射箭,准头都不错,射的是固定靶。十箭至少有八箭射在靶子上。接着是一小队士兵来射,水平就差了好多。十箭最多能中三箭。撇下嘴,还没等我表示不肖,旁边的那位张统制派来的解说便大声叫起好来了。
不会吧!这帮人虽然射的不够准,也不好喝倒彩呀!我转头问这个一开始操练,就没解说过一句话的家伙:&ldo;你认为这些人射的不好?&rdo;那个解说诧异的道:&ldo;这么准还能说不好?大人你在说笑话吧。&rdo;
靠!理解错误。不过老兄,你的标准也实在够低了。十箭中三箭,应该是射活靶的标准。而电影中一箭能射中铜钱眼的场景确一直没出现。不过我也没失望,因为传说中的武将对决,也就是单挑。开始了。
这东西我可是听闻已久了。当年小时候从三国的武将排名,到隋唐的第几条好汉。我都记得一清二楚。尤其是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等经典的武将对决我都津津乐道。后来大了知道这种比武在战争中其实发生的并不多,但还是几个真实的单挑发生并记载的。比如史万岁就曾单挑杀死过突厥的猛将。
场子边上红旗招展,鼓声震天,两个武将手持包着毡子的长枪骑马分别到了校场两边。然后又是一通鼓,换成了黄旗在挥舞。接着又换成白旗,不过白旗晃动时却是静悄悄的,突然第三通鼓响。台子上也变成了青旗挥舞。
那两个武将一看青旗,立刻催马端枪战在了一起。没想到除了多了个白旗,古代的比武还实行交通信号灯般的规矩,红灯停,绿灯行。难道这交通信号是跟这古时的指挥旗号学的?
再开那两员武将,骑马来回冲锋对决。和电视里欧洲的骑士比武不同,他们的骑马对决的位置正好相反。而且枪也能比欧洲那帮骑士多刺一两枪。看来还是比较轻的武器在战场上能多杀敌人。也更灵活些。
那两武将对冲几回边开始让马兜着圈子了。而两人也双枪并举,来来往往,番番复复;搅做一团,纽做一块;可谓鞍上人斗人,坐下马斗马。这下两人也就不只限于用枪刺了,轮呀打呀挑呀等等招也都使出来了。
如果二马一错镫算一回合的话,两人大概打了个三十来回合,台上便敲了声锣。两人便住手了。
精彩,比央视的古装片里的比试好看多了,除了没有冒充鲜血的红燃料,我感觉似乎比电视中的比武还要精彩激烈的多。
下面会是啥节目?我兴致勃勃的猜想着。今天可真是来对了!
正文第十一章学兵
古代军队的操练还是项目不少的。有是两对武将比武后,第三对武将出来竟然拿的不是包着毡子的枪,而是弓箭。
有趣的是,两人持弓的左臂竟然还各绑在臂上一个盾牌。这方法到挺巧妙。这样射出箭后还可以马上用盾牌保护自己,然后在盾牌的保护下再从容的把箭认在弓上,一抬手,便又可以射第二箭。好方法。
可这种方法为什么没听说呢?我自以为是的想着,可能是这样左臂多了盾牌的重量,射箭速度就要满些,而且也不能长时间举箭待射。还有身体疲劳这一因素,射的箭数目也会减少。
呵呵!看来我还是很聪明嘛,一下子就搞明白了这些道理。再看场上。两个人等青旗一挥,立刻对射起来。
这次没多长时间,一员武将便用连珠箭的手法把对手射下马来。哈哈!我看见他这连珠箭是怎么射的了。要是这位武将知道我仅偷看了他的比武,就把他的连珠箭手法学去,不知以后还敢不敢公开和人比武呢?
这个观察也让我对武侠小说中的连珠箭法彻底的失望。原来这连珠箭法就是用来持弓的手再持有两只箭而已,这样每射出一箭后不必从箭囊取箭而加快了射箭的速度。当然,三只箭都射完后还是要取得。这让我想起小说中一连珠箭就是几十甚至几百发的连射。靠!上当了,难道这箭还能像机关枪一样吗?除非那个射箭的人有一百根手指。
我刚想对那帮没文化的作者进行人格上的贬低,突然想起我的小说中也是这么写的。似乎还已经在李家书坊印刷发行了。算了,我就睁一眼闭一眼好了。
这个比箭的节目结束后剩下的就十分无聊了。有些东西在我看来就纯粹是为了好看而弄出来的表演秀。
不过由于见识了些我不懂得东西,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多问问多看看和多聊聊的。叫过一直没有讲解员职业道德的那位老兄,我开始把各种各样的问题抛出。
&ldo;大人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rdo;讲解员通过张统制知道我是个正九品的忠翊郎。对我这个武官连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懂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是还听说我这官位是战功得来的,所以他的震惊就难免了。
&ldo;我军中只是兼职。&rdo;我要解释的话得说一大套,便淡淡的提了一句。讲解员理解般的点点头,然后马上洋洋自得起来。显然,一一个私人幕僚的身份指点一个军官军事上的事很是让他自满。好在这样一来废话虽然多了些,但讲解之详细也是前所未有的。
不过由于过于详细,我不得不打断他的讲解,并表示我知道马可以骑、枪可以刺、刀可以砍人。而甲胄就是士兵们身上穿的那些沉甸甸的东西。
&ldo;为什么队伍是以十为单位呢?三小队为一中队,三中队为一大队不好吗?&rdo;我准备露一手后世的部队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