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算笔账的话,政府用来治理环境的钱大大多余当年他污染环境创造的利润。
只不过当年的伦敦政府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
接着蓝凤开始拍马屁了。
华国人注重历史,早就有以史为鉴的成语。
国人读史,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希望能够不重蹈覆辙。
现在伦敦的烟雾事件也是给我们提了个醒,经济发展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要不然多年以后,子孙后代还要多花钱去修复,得不偿失。
蓝凤写完,有些怅然若失,她只敢写成这样了。
希望这个边鼓能有人听到。
买衣服
蓝凤一鼓作气将文章写完,又检查了两遍,老有没有语句通讯的,有没有错别字。
然后找出信封,因为常给家里写信,是不缺信封邮票的。
蓝凤这次不准备走谢丞忆的内线了,也不准备往北京晚报投稿。
换一家。
比如《北京科技报》、《北京生活报》之类的。
都说做生不如做熟,但她不知道她这篇文章会不会踩雷。
虽然她已经很谨慎了。
因为不确定所以也不想连累其他人。
她反正毕业之后就干有钱途的个体的。
又不在体质内混。
但是谢丞忆可是立志混体质的,所以这事还是不让他沾边了。
不过也许她小题大做了,现在的报纸挺大胆的,蓝凤看过谢丞忆拿来的内参,上面还有批评“官倒”的呢。
她看了都要为这位作者捏一把汗,真敢说大实话啊。
蓝凤抽空把信邮了,能不能选上她就不管了,老师再问她也有说法了。
她准备找招娣、来娣堂姐买几身衣服,她、小哥哥和谢丞忆的。
她不是答应要去谢家见家长么,当然要买身新衣服了。
蓝小哥哥和谢丞忆都是借她的光。
蓝凤星期日一大早就骑车去了二店。
开学之后,招娣、来娣堂姐虽然还在学校宿舍居住,但是东西并没有搬走,也算是她们的小仓库了。
为了这个,招娣堂姐特意过来找过她,想要谈租金。
蓝凤没要,只说她买衣服给便宜些就好了。
她都能让员工住,更何况亲堂姐呢。
一个月收十来块钱的租金,她哪里就那么缺钱了。
所以放假过来准没错,她们周六晚上多半是在二店住的,周日好直接摆地摊。
所以蓝凤到了二店,果然看到两人在吃早饭。
看到蓝凤都有些诧异。
“小凤怎么过来了?”招娣来娣都站起来迎可过来。
蓝凤赶紧摆摆手,“堂姐,你们快吃。我不着急,一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