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笑了,“自然是改革。”
李信又看了眼手中书籍,摇头道:“不可能的,大富怎可能与穷苦百姓平均?”
“自然不是平均,而是采取相对合理的分配方式。”李青说道,“其实,你父亲留下的这几本书,你根本就没看懂,当然了,这不是你的问题,放眼大明,能读懂的也不多。”
李信知道自己的斤两,干笑笑,没有反驳,转而道:
“太爷,我现在还好,您趁着空档可以做些其他事。”
李青好笑道:“我能有其他啥事儿?”
“武当。”
李信说道,“出海这么多年,回来之后不是为国事操劳,就是为我们操劳,您还没回去看过呢。”
李青默了下,轻轻摇头:“我这个大师兄不称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晚些再去没什么影响。”
“我真没多大事儿,至少年前这段时间……”
“好了,我行事什么时候轮到你指手画脚了?”李青没好气道,“不该你操的心不要操,你顾好你自己就成。”
李信讪讪称是。
李青瞪了他一眼,转身离去。
“太爷你去哪儿?”
“去钓鱼。”
“……”
打窝,调漂,挂饵……
李青无形中又多了一种技能,李家餐桌上顿顿离不开鱼,煎、烤、蒸、炸、煮……虽然府上的厨子厨艺精湛,可也架不住整天吃,吃的嘴里一股子个鱼味儿。
渐渐地,孙子们都开始偷偷点外卖……
见此,李青便将钓的鱼又给放了,不过还是整日钓鱼,实在是没有其他娱乐活动了。
一个马扎,一支鱼竿,就能打无聊时间,还能享受到难得的清净……
李宝正式接手了李家,现在可是个大忙人,许多时候一走好些天都不回家一趟,游走在李家各个产业。
由于之前秦淮河上一事,一众孙子行事愈低调了,生怕步‘六哥’‘八弟’的后尘,当初以为是李老太爷的授意,现在都明白是惹着了活祖宗,自然安分守己。
平淡的生活如池塘的水,偶有风起,才泛起一丝涟漪。
中秋圆月夜,李信没忍住贪了杯,幸好李青就在边上,才没酿成悲剧。
不过李青也没怪他什么,只是让他不要学曹国公。
李信听不明白,李青也没解释。
中秋之后,气温进一步下降,李信再次先人一步穿上了棉衣……
随着大雪降下,时间来到隆庆四年的最后一个季度。
度过太多春秋的李青,仍觉时间过得真快,潜意识里都还以为是嘉靖的时代,现实却是离隆庆五年仅有一线之隔。
“可能是不断重复的生活,才会这样……”
李青丢下鱼竿,开始尝试走出家门,打破这种规律,好让时间慢一点。
不过他也不是一个人出门,带上了李信,也带上了李雪儿。
木轮椅很方便,长辈推着,晚辈坐着,逛逛早市,看看麦田……悠哉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