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百战后,一旦凯旋归。
天宝六年,哥舒翰大胜吐蕃而回。朝廷战后叙功,诏命提拔其为右武卫将军,充当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
此前吐蕃每当麦熟,就到积石军收割庄稼,唐军无人敢御。哥舒翰就任,派王难得、杨景晖等人暗中引兵到积石军设伏,将吐蕃五千骑兵杀尽,匹马不还。
哥舒翰擅使长枪,每次临阵皆都一马当先。追上吐蕃军后,又每自身后用枪搭在敌人肩上喝斥,待吐蕃军惊恐回头,便用长枪刺中其喉,挑落马下。
哥舒翰有家奴名叫左车,年仅十五六岁,颇有膂力。每当主人挑敌落马,左车必定随侍在旁,便下马将敌将斩首,然后飞跃上马,如演杂技。
主仆配合默契,如影随形,遂成常事。
彼时唐玄宗极重边功,有次诏命王忠嗣挂帅,攻打吐蕃石堡城。
王忠嗣审时度势,于是奏道:石堡城地形险固,吐蕃举国而守。若攻下此城,定死数万士兵,得不偿失。不如休兵秣马,以待时变。
唐玄宗不悦,遂派将军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令王忠嗣出兵配合。
石堡城果然未能攻克,董延光将责任尽数推到王忠嗣身上。
宰相李林甫趁机落井下石,让王忠嗣旧属出首,诬陷故主阴谋拥立忠王为太子。唐玄宗大怒,将王忠嗣召回朝中严加审讯,又征哥舒翰入朝。
临行之时,帐下幕僚中有人谏劝哥舒翰,宜多拿金帛进京,以营救王忠嗣将军。
哥舒翰道:若朝廷正道尚存,王公定不会冤死。如其正道将丧,贿赂又有何用。
于是轻装入朝,参见天子。玄宗与哥舒翰谈得投机,命哥舒翰取代王忠嗣职位,任鸿胪卿、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谢恩已毕,便于天子高兴时进奏,极言王忠嗣无罪。
唐玄宗不听,哥舒翰叩头跟随进言,言辞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感于哥舒翰赤诚,亦明王忠嗣之冤,终于高抬贵手,仅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
经过此事,朝廷上下对哥舒翰交口称赞,谓其侠义勇壮。
天宝七年,哥舒翰就任陇右节度使,在青海建造神威城,屡败吐蕃来攻。又在青海龙驹岛建造应龙城,吐蕃因此不敢靠近青海湖。
哥舒翰深知天子开疆拓土心愿,既被委以重任,便采取步步为营方略,以神威城及应龙城互为犄角之势,取得节节胜利,之后兵发石堡城。
石堡城地势极为险要,雄伟坚固,易守难攻,一向为吐蕃军前沿阵地。吐蕃举国以守,唐军此前多次试图夺取石堡城,都未能奏效。
唐玄宗此番势在必得,便将朔方、河东等地十万士兵统归哥舒翰指挥,以倾国之力,奔袭石堡城。天宝八年六月,唐军远奔而至,石堡城攻坚战打响。
吐蕃人据险而守,以檑木滚石牢牢封锁通往城中唯一山道。
唐军猛攻数日,仍然不能得手,哥舒翰欲杀攻城先锋官高秀岩、张守瑜。二将恐惧获罪,乃不惜一切代价,发起一轮又一轮冲锋,以死伤数万人代价终于攻下石堡。
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及四百部众被俘,战死无数。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切正如王忠嗣预料,石堡城一战,果然得不偿失。
唐玄宗闻报却是大喜,以为不世边功,哥舒翰亦因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赐绢物千匹,庄园一座,并加摄御史大夫,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天宝十二年,哥舒翰再次击败吐蕃,攻占洪济、大漠门等城,占据九曲之地。
至此,唐军在河西、陇右占据绝对优势,与吐蕃界线已推进到青海湖以西。
十三年七月,哥舒翰在九曲设置洮阳、浇河二郡,成立宛秀、神策二军。
画外音:神策军后在唐代宗逃难时护驾有功,入京成为朝廷禁军,唐德宗、宪宗时常以此军讨伐藩镇,长安西北两面防御吐蕃重任,也由神策军承担。至于素日宿卫京师及四出征战,神策军皆为顶梁之柱。
哥舒翰由此功成名就,每次承奉帝旨,皆骑白毛骆驼入朝,日行五百余里,风光非凡。
自天宝以来,朝中宰相与藩镇大将之间关系极为微妙,以至互为攀援。先是李林甫为相之时与安禄山交好,其后哥舒翰则与杨国忠融洽。
杨国忠取代李林甫为相,便极力拉拢哥舒翰,一边打压安禄山。
唐玄宗得知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关系不睦,趁三人一同入朝之机,欲撮合其冰释前嫌。乃派宦官高力士设宴款待哥舒翰与安禄山,命两人以兄弟相称。
安禄山虽长相愚蠢,但极富贼智,深知天子心意。又寻思此时自己靠山已倒,杨国忠用事,于是酒足饭饱之际,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攀亲扯情。
哥舒翰:我与你有甚亲情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