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山:我父是胡人,母为突厥人;贤弟父为突厥人,母是胡人,正所谓血脉相同,怎令愚兄不感到亲近哉?
哥舒翰:野狐嗥窟,是乃忘其根本,不祥之兆。哥舒翰深受皇恩,怎能不尽心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安禄山咂摸半晌,以为哥舒翰是在讥讽己为胡人,不由勃然大怒,指着哥舒翰破口大骂道:我以诚意相待,尔突厥逆种,竟敢如此说话,对某指桑骂槐!
哥舒翰正要回骂,高力士连使眼色,只得隐忍不言。
哥舒翰屡立战功,加上宰相杨国忠着意拉拢,是以官运亨通,冠于当朝。但亦因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时时相伴,以致身子渐被淘虚,渐渐再无当年威猛睿智。
安禄山起兵反唐之时,哥舒翰入朝面圣行至土门军,因洗澡导致突然中风,昏迷很久方才苏醒,落下半身不遂遗症,回京以后,只好在家中闭门不出。
唐玄宗既信宦官边令诚诬陷,斩了封常清、高仙芝,忽然想起哥舒翰病废在家,于是只得遣使赍旨往府中宣召,命其挂帅。
哥舒翰以身体有恙极力推辞,天子不允,最后只得接受任命,带病出征。
玄宗又命田良丘充任行军司马,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等为将,与哥舒翰领军二十万,赴潼关拒敌。
出师之际,唐玄宗亲自饯行,命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对哥舒翰寄予殷切厚望。
不知今日老将,已非当年勇壮。
安禄山造反之初,族弟安思顺先向唐玄宗告发,因此免罪。
哥舒翰一向讨厌安思顺,此时大权在握,就命心腹人伪造安禄山写给安思顺密信,又假装在潼关城门抓住送信之人,构陷成罪,上报朝廷。
安思顺无法辩解,与弟安元贞都被玄宗处死,家人被流放岭南荒芜之地。
大军到至潼关,哥舒翰部下心腹之将王思礼进言道:安禄山造反,是以清除杨国忠为借口,未说要反叛朝廷。若将军留兵三万镇守潼关,自率精锐回师京城诛杀杨国忠,安禄山叛军自然瓦解。此乃汉景帝挫败七国之计,明公以为如何?
哥舒翰虽有此意,但又恐被朝廷视为安禄山第二,终未采纳其计。
不料营中却有杨国忠心腹细作,探知此事,急遣密使上京,报与奸相。
杨国忠大惧,遂奏请唐玄宗同意,复招募一万三千精兵,由心腹杜乾运统领,屯兵灞上,名义抵御叛军,实为防备哥舒翰率军回京杀己。
哥舒翰心知肚明,表请将灞上军纳入潼关军统一指挥,又以商讨军情为名将杜乾运召到大营,将其斩首,吞并其军。
经过这次较量,杨国忠恐慌万状,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将一相,都在心里打鼓。
哥舒翰据守潼关以后,因抱病难以处理军务,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遂请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
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互不服气,常常争执不下,步骑两营各行其事,致使军中号令不一。由是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致令兵锋未交,败局已定。
时在河北,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叛军范阳老巢归路。
叛军东进,复被张巡阻于雍丘,南下之军又被鲁炅阻于南阳。潼关在哥舒翰经营下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
安禄山腹背受敌,西进长安又变得十分渺茫,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哥舒翰乃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自然看得十分清楚,于是数次上疏天子,奏道:安禄山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不会归心。如我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进退失据。到时尽出潼关守军,趁势出击,复又加之各路勤王之师相助,则叛乱可平,大局可定也。
唐玄宗因当时各地捷报频传,重新充满必胜信心,览奏见说固守待机,于是不悦。
杨国忠察言观色,遂承帝意,不停煽风点火,要求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唐玄宗于是再度听信杨国忠谗言,屡派中使持诏前到军中,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战。
哥舒翰明知必是杨国忠设计陷害,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统大军,精通兵法,远路而来,利在速战。我军占据险隘以逸待劳,利在持久。今其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定有诡计。若是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圈套,到时悔之不及矣。
唐玄宗此时已被冲昏头脑,哪里肯听?反而屡降诏旨,使者项背相望,严词苛责。哥舒翰因有高仙芝、封常清前车之鉴,当然知道抗命后果,于是彷徨无计,只得奉旨出兵。
天宝十五年六月四日,哥舒翰集合二十万军马,恸哭出关东进,驻扎于灵宝西原。
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七十里狭窄山道。叛军早已依山傍水设伏,唐军出关迎战,主客之势由此逆转。
六月初八,两军决战。
唐将王思礼率五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诸将率十万大军紧随其后,另有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叛军故意示弱,唐军中计,一路被诱进狭隘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