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送走了吏部的官员,袁可立打开任命文书一看,果然不出小徒弟所料,自己的官位真的变了,成了南京兵部尚书。
老头看看那坐在椅子上栽瞌打睡的小孩,心里发出由衷的感叹。
十二月初五,袁可立早早的便去了午门外等候。
看见半个月没来上朝的袁可立突然出现在午门外,来上朝的官员都认为袁可立肯定是来辞官的。
阉党的官员们心中暗自窃喜。东林党的老头们却忧心忡忡。
他们的心里很矛盾,既希望袁可立告老还乡,又不愿意南京的权力归于阉党,动了自己江南的根基。
可万万没想到,袁可立上朝不是来辞官的,而是来谢恩辞行的。
袁可立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搞得大家措手不及。原本都以为袁可立会怒发冲冠,挂印而去,没想到袁可立竟然笑呵呵的,接受了去南京的任命。
老头这举动,一下子把魏忠贤搞不会了,自己安排的替身,看来是用不上了。
想要再重新改变任命,那些浙党,东林党人肯定也不愿意。
看着意气风发的老头大步流星的离去,魏忠贤只能默默的看着,叹息一声:“等两年吧,机会总是有的。”
袁可立面圣后告辞回家,一点也不做停留,马上关了大门不再见客,开始安排家人收拾行李。
大少看着老师的这个精神头,便知南京之行成了,心中顿安。
十二月初十,弗过堂正门打开,整整十辆马车拉着袁府的全部家当驶出。
等袁家的丫鬟婆子全部离开,袁枢看着这个住了一年的家,大门慢慢的关上。
袁枢上前落了锁,把钥匙递给了刘有财,转身坐上马车,头也不回的便朝东直门儿去。
清心小筑里,来的时候是五辆马车,青山堡的婶婶姑姑们在京城这段时间,一通的买买买,离开的时候也变成了十辆马车。
两队人马在东直门外汇合,驶向天津卫。
万没想到,在天津卫竟然见到了一个准备搭顺风船到南京去的徐光启一家子二三十号人。
能回南京去,徐光启自然是高兴的,毕竟他家是松江府上海县人。
在得到京城的消息,袁可立也要到南京去上任。徐光启便着下人到天津环球商会去打听。
在得知袁可立一行要坐海船到南京的时候,老头便决定坐个顺风船,这不,早了好几天就在这天津城里等着了。
大少其实心里很不愿意让徐光启去坐自己的船。
毕竟这老头子和西洋人的关系比较好,还没有一点点的技术保护意识。
老头自己又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一般的技术看一看他都能懂,什么样的技术让他看到学了去,都可能被他免费的送给西洋人。
中国的好多东西,西洋人都是通过这老头手里搞到的。
这老头并不认为这种技术类知识的传播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这种免费的赠与行为沾沾自喜,认为这是扬了大明的国威。
程风到达天津,在得知徐光启想乘坐顺风船的时候,心里是不愿意的。
可是这话自己也不敢说。怕说了不但得罪徐光启,还会得罪自己的老师,会让老师认为自己太小气,没有君子风度。
至于跟老师说什么技术保密,那纯属扯淡,肯定会被骂个狗血喷头。
程风没有办法,只好提前安排人到码头去通知种花红玉,把船上所有的炮台,螺旋桨传动机构全部封闭起来禁止任何人进入。
为了给船上的人员留出足够的时间,程风特意在天津多住了一天。
十二月十二日,满载着家属的戚继光号观光船,扬帆起航离开了天津,驶向宁海洲。
因为是在渤海内海,船速不敢放开,直到天将黑的时候,才到达宁海州沁水船厂。
徐光启并不知道这是程家的产业,只以为是到了夜晚停靠休息的码头。
船上的人员都防着这老头,自然也不会给老头解释。
十三日凌晨,接到杜祖铭一家的程风,趁着天刚麻麻亮,再次扬帆起航,直奔成山卫。
一路上顺风顺水,当天中午两点,便回到了马栏湾码头。
程风不敢在这里休息,怕徐光启上岸之后看到什么不一样的东西,给那些西洋人带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