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顺利的话,以后他在金象奖上就会有优势,那么抽奖机会也会源源不断到手。
他和陈嘉尚的第一次交涉,以失败而告终。
刘景不急,机会多的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能把童丽亚、曾漓放那么长时间,有的是耐心。
《画皮》五天破一亿的时候,陈嘉尚联系刘景,提出“双轨制改革”的概念。
把最佳影片拆分成两个奖项,一个是最佳香江电影,要求纯港资≥60,由香江导演和编剧主导。
另一个是最佳华语电影,面向所有华语电影,包括湾湾电影、合拍电影、内地电影等。
演技类的奖项,进行本土保护,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新人这三个奖项,至少保留三个席位给香江永久居民。
刘景表现兴趣缺缺,你把具体方案整出来,咱俩再合计吧。
《画皮》上映八天,票房破两亿,韩国观影人次近二百万。
陈嘉尚坐不住了,拿着详细方案直奔横店。
他这时候已经彻底意识到,搞定刘景,才能搞定嘉禾。绕开刘景做嘉禾的工作,徒劳而已。
因为这些天,他已经尝试了。
嘉禾董事会主席刘小丽同志很热情,开口就问是不是有新项目缺资金?缺多少?陈导的项目,嘉禾大力支持,缺多少给多少。
壕气逼人,陈嘉尚觉得自己不整个新项目,好象就对不起人似的。
说到金象奖改革,刘小丽同志更加热情,陈导真魄力,香江就需要你这样做事的人。
句句在夸奖,句句不提实际。
若是追问的多了,她才叹气,我要是年轻二十岁,肯定会跟着陈导大刀阔斧改革。现在岁数大了,精力不济,只能摇旗呐喊。
陈嘉尚悟了,我还是和年轻人沟通吧。
他来到横店,等刘景收工,也不绕圈子,直接把方案递过去,“刘景啊,方案这么多,内核只有一条,保住香江工业火种。在合拍浪潮中,你要助我重构香江电影的身份。”
“身份重构?”刘景好奇。
“今年经济形势不景气,香江电影工业大受影响,离倒闭不远了。基础性的人才,要么去了好莱坞,要么去了内地。电影工业没了,香江电影业也会成为空壳。”陈嘉尚叹气。
去年上任之初,他踌躇满志搞改革。热血解决不了问题,钱才能解决问题。
“资金从哪儿来?今年金象奖的资金,你还是找内地gg商赞助的。化缘不是长久之计,毕竟无源之水流不长。”刘景直指问题根源,没有钱想办事,痴心妄想。
嘉禾敢换血,因为有强大资金做支撑,有内地圈子做后盾,所以有底气。
“成立港片复兴基金。”陈嘉尚一字一顿。
“基金好成立,资金从哪儿来?”
“春秋搞的春华秋实计划不错,给了我不少灵感。,内地合拍片收5税收抽成,扶持中小成本港片。金象奖转播收益上交一半,对新人导演提供无息贷款。保留tvb直播,分拆网络独播权给youtube和内地视频网站,吸引国际品牌赞助。港府匹配1:1拨款,补贴技术人才回流。修复经典港片,二次贩卖版权,输血本地创作。对特效技术倾斜扶持”
陈嘉尚侃侃而谈,刘景陷入沉思。
这份方案不可谓不全面,陈嘉尚用双轨制奖项守住本土底线,借内地媒体和资本重建产业链,以技术奇观绑定年轻观众。
在效仿金马奖开放竞赛、吸引产业资源、反哺本土的基础上,有不少创新。
“师兄,梁导问你,《城墙之下》有什么宣传方案?”刘师师推了推师兄,以她的经验,师兄又走神了。
“《城墙之下》不需要宣发,也没必要宣传。”刘景回神。
他和陈嘉尚打了个赌,内地票房破四亿,陈嘉尚需要答应他的一些条件。
“有戛纳评委会大奖在,这就是顶级宣发。”杨蜜神色傲然,好象这奖项是她拿的一般。
三个女孩在这群人中,刘师师没有存在感,杨蜜存在感很足。
“《快本》开始了。”
“调高声音,调高声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