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三十年,春和景明。
洛阳城,这座历经沧桑的帝国都城,经过三十年的改造,已然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扩建后的城墙高耸入云,以水泥浇筑的根基坚不可摧,将更大范围的土地纳入怀中。
城内,宽阔平整的道路纵横交错,将各个功能区紧密相连。
宫城区的巍峨殿宇、学院区的书声琅琅、工坊区的机器轰鸣、商业区的车水马龙,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盛世画卷。
德阳殿,这座帝国权力的核心所在,今日更是庄严肃穆。
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神情肃穆中带着难以掩饰的自豪。
殿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悬挂在正北墙壁上的那幅巨大无比的《皇汉舆地全图》。
这幅地图,由大汉学院数十位专精舆地、算学的学者,结合无数商旅、探险家、军方斥候带回的资料,历时三年方才绘制完成。
它以洛阳为中心,用精妙的比例和色彩,详尽地勾勒出这个庞大帝国的每一寸土地。
向东,地图脉络延伸至茫茫大海中的“倭州”,其上标注着移民屯垦的据点和正在开采的金银矿脉,更远处的“库页岛”,虽气候苦寒,却也标记着帝国的哨所和渔业基地。
向西,线条穿越葱岭,覆盖了广袤的“西域新州”和“安西都护府”,将丝绸之路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清晰呈现;
再往西,昔日安息、贵霜的故地已化作帝国的海外行省,地中海的波光粼粼仿佛就在眼前,连遥远的伊比利亚半岛和黑海沿岸,也被标注为帝国的“西极都护府”辖区,象征着大汉天威已远播至大西洋东岸。
向北,辽阔的草原不再是威胁,而是帝国的牧场和新边疆,贝加尔湖畔的“北海都护府”则守护着帝国的北境。
向南,笔触跨越琼州,覆盖了交趾、日南,更延伸至南洋诸岛,那里的香料、宝石和热带作物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原;
穿过马六甲海峡,便是广袤的“天竺都护府”,恒河与印度河的两岸,正逐渐染上汉家的色彩,甚至连遥远的北非沿海,也标记着帝国商站和远征军留下的印记。
每一位凝视这幅地图的官员,心中都激荡着难以言喻的豪情。
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疆域,是他们与当今圣上一同打拼出来的赫赫功业。
“陛下驾到!”
随着内侍的高声唱喏,身着十二章纹衮服的刘宏,在王潜的陪同下,缓步走入殿中。
如今的刘宏,已经四十三岁了,岁月和无数次的历练,让他眉宇间充满了帝王的威严与自信。
而王潜也已经五十五岁,发间多了几许霜白。
王潜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那幅巨大的地图上,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自豪,有感慨,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诸卿。”
刘宏的声音响起:“今日召集诸卿来此,便是要共同审视我大汉如今的根基。”
说着,刘宏抬手指向地图:“自朕继位以来,赖天地庇佑,赖诸卿辅佐,更赖师父悉心教导,我大汉方能扫平六合,威加四海。
昔日的边患,已成今日的疆土;昔日的蛮夷,渐染我汉家风华,这一切,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我大汉日益稳固的基石之上。”
“今后,还望诸卿继续勠力同心,使我大汉苗裔,永昌不绝!”
“陈等领命!!”
众人齐声高呼,声音激昂洪亮,久久不歇。
此番召见群臣,除去观赏这幅地图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为了推行最后一步改革。
曾经的尚书台,在处理日益繁杂的政务中,逐渐演变成了类似“内阁”的机构。
由数位精通庶政、各有专长的“阁老”共同商议国事,再呈报皇帝裁决,极大地提高了决策效率。
传统的九卿制度,则被更适应新时代的“六部”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