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千门36天局 > 第4章 较量(第7页)

第4章 较量(第7页)

说着,伸手去拉帝辇,杨连用力格开来臂,大声怒喝道:”殿下乃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复畏何人?“李进忠一时愣住,这时又追来了李选侍身边的另一内侍刘朝,也高喊道:

”哥儿回来!";

王安立即上前阻拦两个挡路的太监道:

“你们两人急切喊皇长子回去,但不知是回选侍那里去?还是回郑贵妃那里去?";

这一问,两人都胆怯了。原来这两人都曾经是郑贵妃的心腹,王安问”是否回贵妃那里去?“便是触及他们的心病,令他们不敢猖狂。

皇帝的专职辇夫匆忙赶到,四人替下四个朝臣,将帝辇直抬去”文华殿“。

朝臣将皇长子扶上正殿,让他坐东朝西,然后群呼”万岁“,行五拜、三稽首大礼。";坐东朝西“是册立皇太子礼仪,”五拜三叩头“则是对皇帝行的殊礼。对太子本来四拜即可以了,今行五拜三叩头,便意味着阁臣和六部尚书一致预先认定:朱由校非但是太子,也是皇帝了!

拜,倒是容易、但拜完后下一步该当如何,可让大家为难了。

围绕着李选侍挟持皇长子的事,大家忧心忡忡,都认为不宜让他回东暖阁去。

方从哲已经感到自己失去主动了,再不表态,未免太说不过去,因而建言:

”既然居住在于清宫有所不便,殿下可暂回慈庆宫,待李选侍出宫,乃归干清宫。“

这意见没人反对。当即大家也将太子拥回慈庆宫,客氏与李进忠兴高采烈将朱由校引入内室。

刘季晦目送三人去后,心想泰昌帝死得不明不白,可不该一误再误了!于是肃然对司礼监王安说:

”主上幼冲,圣母已故。外廷有事,吾自当受过;宫中起居,公等不得辞其责。";

“敢不尽力!”王安揖道。

接着大家商讨登基日期。

“一旦登极便是天子,天子不宜回东宫起居。所以,应等李选侍出了干清宫,才举行登极大典。”方从哲说。

“倘若李选侍迟迟不移出干清官呢?”周嘉谟沉吟道。“这可由不得她!”孙如游言,

刘季晦暗想,秦昌帝乃死于“药”而非死于“病”,难道两次下药都是误投吗?只要是一次有意加害,所谋者定然与篡夺帝位有关。若所料不差,那崔文升必是为福王火中取栗了。崔文升下药是十四日,见效之后,必然立即派人奔赴洛阳迎回福王。自京都去洛阳,快马来回约十日左右,便是途中有意外周折,此时也该回来了。现在太子不马上登极,待福王回京,必然发生大乱,届时大家后悔都来不及了。想到此,便决然道:

“吾以为今日中午即可登极!";

”如此仓促,是否草率了一点?“方从哲质疑。

周嘉谟望了望刘季晦,说:

”刘大人既如此主张,定有理由吧?能略说一二吗?“刘季晦苦笑,并摇摇头。他的想法一时难以证实,怎好随便乱说呢?

杨涟对这场事变背后的阴谋,几乎毫无认识,却着眼于礼仪,他说:

”如今海宇清晏,内无嫡庶之嫌,何必这般匆促?先帝刚刚宾天,含敛未毕,帝子即衮冕临朝,未免不合仪礼!";

刘季晦却仍坚持说:

“早日登极,以安定天下人心。”

杨涟依然不解刘季晦的心意,还是坚持已见:

“安与不安,不在登极早晚。”

“那就初三吧!”周嘉谟道。

这就算定议了。大家纷然出官,在“文华殿”前遇上成群专候消息的朝臣。大家问起了商议的情形,杨连兴奋地作了介绍,在谈到自己的见解时,说得尤其详细。

御史左光斗听了以后,指着杨涟高声责备道:“杨大洪,你当真是书越读越呆!什么礼仪?皇帝位子坐实了,天下安定,才是最大的礼仪!先帝驾崩得不明不白,你敢说后面有无篡夺阴谋?大洪呀大洪,万一大事不济,这责任你承担得起吗?你就是死了,肉也不够人吃!";

杨涟听了这才大吃一惊,连忙请周嘉谟、左光斗等人到”文华殿“旁的朝房里再次商议。最后决定,三人各自上疏,敦促李选侍移出干清官,以便早日举行登极大典,免生不测。夜幕笼罩了紫禁城。

老魏含有深意地望了望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然后微笑说:

“晚上我有急事,不回来了。未来的少年天子交给你,望你对他能体贴入微,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他离不开你。。。。。。这一段日子,要特别小心在意。”

说罢,便急急离去。在夜幕的掩护下,开始进行细腻而绵密的布局:他先找了王安,说有人想谋算太子,务必保护太子周全;继而出城拜访刘季晦,说那两个女人想垂帘听政,太后封不得,太皇太后更封不得;接着又找了锦衣指挥使郭维成,说是传达新帝密旨,据报郑贵妃已派人出宫赴洛阳,去迎福王回京篡位,务必严守城防,并派缇骑游弋四郊,如逮住福王,格杀勿论。

他办好了这三件事后,即绕道:“天师庵”,与石元雅大喝到天亮,顺便又查明近来有哪些人到“御马坊”来借马。

与此同时,慈宁宫里,郑贵妃也召来崔文升、李进忠、刘朝等人,紧张地商量对策,

郑贵妃问崔文升道:

“那一日,你将李进忠留在内宫;更换梁永去洛阳,这梁永靠得住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