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到李渊的书房,这里倒还很清静,案上也还摆着几本书,窦杭随手翻翻,却是几本兵书,心中暗喜。跟进来的还有那个叫沓玉的娇媚女人,依窦杭的意思是让她出去,李渊却说,她不是外人。
窦杭是个直性子,说:
“当今无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既然圣上有负于天下人,这天下便不是他一个人的天下,杨玄感作乱,只是一个开始。当然,他成不了大气候。可是,大人你就不同了。李氏在道家的图录有名字,这是上天的启示······"
李渊连忙摇手,让他不要说下去:
”这种事是惹祸杀头的事,我躲都来不及,你怎么就这样公开地说出来?快别说了,好在你我是亲戚,好在这里没有外人。“
窦杭扫了一眼案上的兵书,那意思是说,既然咱们是亲戚,你就不用再装了吧!你要真不想干一番事业,你看那些个兵书做什么呢?
李渊看出他的意思,说:
”那是我睡觉时拿来垫脚的,不信,你看看躺椅上,那里还有一迭呢!"
窦杭一看,果然如此。
“老爷有个怪脾气,嫌我们的身子太软。。。。。。”沓玉说。
沓玉还没有说完,窦杭便气得转身跑出书房。"老爷,我说得不好吗?“沓玉说。
李渊摸着她的脸蛋,说:”你说得很好,以后就这么说。“李渊想想,又说,”你是怎么想起来这么说的?我又没有教你。“
沓玉不说话,只是笑,她的笑很动人。李渊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她却把腰一缩,从他手上的包围圈里溜了出来,笑着说:
”老爷,青天白日的,外面还唱着歌哩!"
沓玉说着,一个旋转,便转出了书房。李渊嘻嘻哈哈地跟在她的后面走了出来。
窦杭还在走廊的那头喘气。他看到李渊那个放浪形骸的样子,彻底失望了。
他不辞而别。
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桃花李花还是开得那么灿烂美丽。听说圣上曾下旨不让开花的,它们却敢违抗圣命,自由自在、满山遍野地开放着。不知道隋炀帝杨广有没有看到这些春天的花朵,也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自己下过的圣旨,要是看到了,记得了,一定震怒非常。或许有人还要因为他的震怒而遭殃。
李渊在矛盾和痛苦中度过一年,他几乎要失去自己了,他几乎认不得自己,这个放浪形骸的老家伙就是我李渊吗?对于许多事情,他都很后悔,比如对待自己的妻兄窦杭,明明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也明明知道他是靠得住的,但他还是在窦杭面前把自己深深地埋藏起来了。他的伪装本来是要给杨广看的,可是他装得太像了,连和他从小相狎的妻兄都信以为真。他不得不这样做,尽管这样做很违心,很痛苦。窦杭是一个性情通率的人,万一他喝了酒,把真相说出来,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他觉得有些累了,想上山去活动一下筋骨,放松一下手脚,是的,打猎既可以锻炼骑术、箭术,也可以说是一种游乐,他应该到野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长久没有活动,他居然有些懒得走动,连骑马都骑不好了,难道他真的老了,不中用了?
这一年来,他一直处在紧张状态,时时警觉,处处留神,不敢有稍许疏忽。只有和沓玉在一起,他才感觉到轻松愉快,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她越来越乖巧,越来越善解人意的缘故吧!从京城里,从行宫中,不断传来各种各样的消息,互相抵触、互相矛盾,时而叫人宽慰,时而又让人心惊肉跳。有的说,圣上依然对“桃李子有天下”的谶言耿耿于怀,对于手握重兵的李渊很不放心。说不定什么时候,一道诏书下来,他就难逃李浑的下场,要李渊千万小心;有的说,对于李渊,圣上倒是放心的,而且可能有所重用。当今时世艰难,正在用人之际,李渊又是圣上的表兄,又没有野心,不用他还能用谁呢?这种说法,似乎又是皇上亲口说过的。
何真何假,实在难以分辨。或许两者都是真的,也都是假的,皇帝老子的心理变化,也只是在瞬息之间而已。
这种时候,李渊对于身处深宫的外甥女王氏的密信,简直可说是望眼欲穿了,然而她的信就是迟迟不来。是无话可写,还是写了寄不出来?难道连她也已惨遭不测了吗?
李渊坐在后花园的怡心亭里打瞌睡。他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不知道下一步棋要如何走。
他的身边没有其它人,只有一个沓玉,他已经习惯单独和她在一起,享受那份宁静和欢怡。沓玉拿着一把丝扇子,为他驱赶着飞过来的蜜蜂和不知名的飞虫。李渊的面前摆着一些酒菜,他是在喝了好几杯三勒浆后,才昏昏欲睡的。
如今的沓玉已经出落得更加娇媚动人了。她不再是一个纯真少女,她已经是成熟的少妇,一个深藏不露的女人了,这一点,连老谋深算的李渊也没有看出来。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深藏不露的女人,她们除了与男人有同样的智商之外,她们还有男人们所没有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她们生动的躯体。这是她们比男人更能够获得成功的秘密。她们往往不需要血战沙场,只要稍稍地使用一下那醉人的微笑,便轻而易举地得到或者毁灭她们想要得到或得不到的东西。
李渊并没有真正的睡着,在他那微闭的双眼中,不时地看到晃来晃去的身影,这飞鸿一般的倩影,在无形之中抚慰着他沉重的心灵。如果没有她,他或许会因为内心的紧张而变得性情狂暴。然而现在,他却只能把痛苦藏在心底,表现出一个放荡却又不失沉稳的李渊。这也是沓玉没有想到的。她已摸准了他的真实想法,时时想告发他,置他于死地,为舅舅报仇。而她却没有想到,就是她自己,给身边这个老人内心无与伦比的欢悦。
人就是这样微妙,这样复杂。历史正是由这些微妙而复杂的人写成的。在大业十一年春天,这个昏昏欲睡的晌午,李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书写历史上相当成功的韬晦之笔。
李渊发现:放纵酒色,纳贿贪财,是最好的掩护。他要做得彻底,让亲信子女都误以为真,视他为苟安于现状,在声色中迷失的人。
这样,他就不会成为“目标”。
在他眼前摆出的是看不完的轻歌曼舞,脑子里想的却是风云变幻的局势,以及该如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