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里的甄费概述
在《红楼梦》的开篇,甄费这一人物便映入读者眼帘。他姓甄名费,字士隐,居住在姑苏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是当地的一位乡宦。甄费家中虽不算大富大贵,但在本地也属望族。他的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然而,年过半百的甄费膝下无儿,仅有一女英莲,年方三岁。
甄费在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定位,他是故事的引子人物。作者借甄费的经历,徐徐拉开《红楼梦》的宏大帷幕,引出了贾雨村、英莲等主要人物和后续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他的人生遭际也如同一个缩影,暗示着书中众多人物命运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莫测。
二、甄费名字的多重隐喻
1.“甄费”谐音之妙
在《红楼梦》里,作者惯用谐音来赋予人物名字特殊含义,“甄费”便是典型例子,其谐音“真废”,初看似乎是对甄费本人的一种讽刺,但深入探究,会现这背后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物的深刻看法。
从表面看,“真废”好像说甄费是个无用之人。他虽为乡宦,却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热衷于观花种竹、酌酒吟诗,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眼光里,他的行为毫无实际价值,仿佛是个不务正业的“废物”。然而,作者对甄费实则持有褒奖态度,他的人品和生活状态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正人君子、诗意人生的代表。
作者用“甄费”这一谐音,实则是在隐晦地批判当时的社会。在那个荒唐的社会里,像甄费这样有高尚品德和君子品格的人,却被视为无用。比如,甄费资助贾雨村进京赴考,尽显人情,可贾雨村当官后,在处理涉及甄费女儿英莲的案子时,却忘恩负义、徇私乱判。这表明在当时的社会,高尚品德不仅无用,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甄费”的谐音“真废”,是作者对那个社会的一种无声控诉,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不公。
2.名字与命运的关联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往往暗示着其命运走向,甄费也不例外,他的名字“甄费(真废)”仿佛是命运的谶语,精准地预示了他人生的种种变故与挫折。
甄费原本生活优渥,是当地望族,家庭和睦,有贤妻相伴,还有可爱的女儿英莲。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如疾风骤雨般袭来。女儿英莲的丢失,成为他人生悲剧的开端。英莲在元宵节看灯时被拐子拐走,从此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对甄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家庭的完整被无情打破。此后,家宅又遭遇火灾,将他多年的积蓄和家业付之一炬。这场火灾不仅让他失去了物质上的保障,更让他失去了心灵的寄托之所。曾经的温馨家园化为灰烬,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在遭受了女儿丢失和家宅火灾的双重打击后,甄费不得不投奔岳父封肃。然而,封肃却是个势利眼,对他百般欺辱和欺骗,让他在亲情面前感受到了无尽的无奈和悲哀。此时的甄费,事业无成,家庭破碎,在世俗的眼光中,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这与他名字“甄费(真废)”所暗示的命运走向高度契合。
甄费名字中的“费(废)”,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会经历这些家庭变故和人生挫折。他的命运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一步步走向衰落。作者通过这样的名字设置,深刻地揭示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让读者在感叹甄费命运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3.文化背景下的寓意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甄费的名字蕴含着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强调积极入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甄费虽身为乡宦,却未遵循这一传统路径,不以功名为念,不热衷于仕途经济。他的这种选择与儒家积极用世的观念相悖,从这个层面看,“甄费(真废)”似乎暗示他在儒家所倡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中是“无用”的。
然而,道家追求的是一种顺应自然、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甄费每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这与道家的思想高度契合。他远离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道家的语境中,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然本真的回归。但在现实社会中,他的这种道家式生活却使他在面对家庭变故和社会挫折时显得无力应对,最终走向衰落,这又强化了“真废”的寓意。
作者通过甄费这个名字,巧妙地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冲突与矛盾,揭示了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遵循儒家的入世之道,还是追求道家的出世之境,都可能面临困境和无奈,从而深化了作品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三、甄费的人物形象塑造
1.性格特征剖析
甄费的性格特点丰富且复杂,在《红楼梦》中展现出多面性,其中恬淡、善良和迂腐尤为突出。
甄费的恬淡在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身为乡宦,本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他却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每日里,他只专注于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享受着闲适自在的生活。这种恬淡的性格使他远离了世俗的纷争和喧嚣,仿佛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例如,他在书房闲坐时,能沉浸于书籍之中,手倦抛书后便伏几小憩,尽显悠然自得。他不追求物质的富足和社会地位的尊崇,而是注重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是神仙一流的人物。
善良也是甄费性格的一大亮点。他对他人充满了同情心和怜悯之心,乐于助人。贾雨村虽贫困潦倒,但甄费看出他有才华和抱负,便慷慨解囊资助他进京赴考。在那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甄费的这种善举显得尤为可贵。他不求回报,只是单纯地希望能帮助他人实现梦想。此外,他对家人也关怀备至,对女儿英莲疼爱有加,对妻子封氏体贴入微,家庭生活和睦温馨。
然而,甄费的性格中也存在迂腐的一面。他过于单纯和善良,对社会的复杂和人心的险恶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资助贾雨村时,他没有考虑到贾雨村可能会忘恩负义。后来贾雨村当了应天府尹,在处理英莲的案子时,徇私枉法,完全不顾及甄费的恩情。甄费在面对家庭变故时,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女儿英莲丢失后,他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寻找;家宅遭遇火灾后,他也没有积极地重建家业。他的这种迂腐使他在命运的打击面前显得脆弱无力,最终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
甄费的性格特点相互交织,既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也反映出人性的弱点。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复杂社会中的无奈和挣扎,也让我们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生活状态描绘
甄费的生活状态在《红楼梦》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既有闲适惬意的一面,也暗藏着危机与变数。
在家庭生活方面,甄费拥有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他的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夫妻二人相濡以沫,感情和睦。他们育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天真可爱,是家庭的欢乐源泉。一家人居住在姑苏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的一处宅院里,虽不甚富贵,但也衣食无忧,充满了温馨与宁静。甄费每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享受着天伦之乐,封氏则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在社交圈子上,甄费身为乡宦,在当地也算有一定的地位和人脉。他与邻居们相处融洽,时常互相往来。其中,与葫芦庙的和尚们也有交集,偶尔会去庙里与他们谈经论道。然而,他真正交往密切的人并不多,他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因此与那些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来往较少。他唯一看重的是贾雨村,认为他有才华和抱负,便慷慨资助他进京赴考。但他没想到,这次交往却在日后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总体而言,甄费的生活原本平静而安逸,但命运的转折却让这一切都化为泡影,他的生活状态也随之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形象的象征意义
甄费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特定的社会阶层和独特的价值观、人生态度。
从社会阶层来看,甄费象征着封建末世中那些有一定文化素养和经济基础,但又对现实不满、渴望脱的中小地主阶层。他身为乡宦,家庭在当地也算望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然而,他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不愿卷入世俗的纷争,这与那些一心追求仕途、不择手段的官僚阶层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他又不同于普通的平民百姓,他有文化、有修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