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方面,甄费代表了一种道家的出世思想。他每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这种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却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然而,甄费的这种出世思想也使他在面对家庭变故和社会挫折时显得无力应对。女儿丢失、家宅火灾、投亲被欺等一系列打击,让他的生活陷入困境,最终选择出家。这表明在现实社会中,单纯的出世思想并不能让人真正摆脱困境,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无常。
甄费的形象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他象征着那些在时代变革中迷茫、挣扎的人们,他们试图寻找一种脱世俗的生活方式,但却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四、甄费的人生经历与悲剧命运
1.女儿丢失之痛
在《红楼梦》里,甄费女儿英莲的丢失,是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开端,这一事件的过程和原因令人唏嘘,对甄费的打击和影响更是巨大而深远。
那是元宵节,按照习俗,人们都会出门观灯游玩,热闹非凡。甄费让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霍启本是个粗心之人,中途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自己匆匆离开。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意外生了,英莲被拐子拐走。等霍启回来,现英莲不见后,吓得不敢回家,便逃往他乡。就这样,英莲在热闹的节日氛围中,无辜地与家人失散,从此下落不明。
英莲丢失的原因,表面上看是霍启的疏忽大意,但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治安的不佳。拐子猖獗,毫无顾忌地在人群中拐骗儿童,而人们的防范意识又相对薄弱,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生。
这一事件对甄费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英莲是他年过半百才有的女儿,是他的心头肉,一家人的希望所在。女儿的丢失,让甄费的家庭瞬间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和温馨。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后悔自己没有亲自照顾好女儿。这种自责和痛苦日夜折磨着他,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
在情感上,甄费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他对女儿的疼爱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女儿的丢失让他的心灵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他常常陷入对女儿的思念之中,想象着女儿在外面可能遭遇的种种苦难,内心充满了煎熬。
在生活上,这一事件也给甄费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他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从此一蹶不振。他无心再像以往那样观花种竹、酌酒吟诗,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乐趣。女儿的丢失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逐渐走向了衰落,为后来家宅火灾、投亲被欺等一系列悲剧埋下了伏笔。
2.家宅火灾之祸
女儿英莲的丢失,已让甄费遭受沉重打击,而接踵而至的家宅火灾,更是将他的生活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那夜,葫芦庙中炸供,和尚不小心遗下火种,火势迅蔓延开来。彼时正值天干物燥,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熊熊烈火瞬间吞噬了整个街区。甄费的家就在葫芦庙旁,自然难以幸免。大火如凶猛的野兽,疯狂地肆虐着,将一切都化为灰烬。房屋在烈火中摇摇欲坠,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在痛苦地呻吟。甄费和家人在混乱中惊慌失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大火吞噬,却无能为力。
这场火灾对甄费家庭经济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多年来的积蓄、家中的财物,都在这场大火中付之一炬。他原本虽不算大富大贵,但也是当地的望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一场火灾让他变得一无所有,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家中的田产、房产等固定资产也化为乌有,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乡宦,瞬间沦为了一贫如洗的落魄之人。
在生活方面,火灾彻底改变了甄费一家的命运。他们失去了遮风挡雨的住所,只能在街头流浪,居无定所。曾经温馨和睦的家庭,如今支离破碎,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甄费的精神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在经历了女儿丢失和家宅火灾的双重灾难后,变得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这场火灾不仅烧毁了他的物质家园,更烧毁了他的精神支柱,让他的人生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3.投亲被欺之苦
家宅被大火焚毁后,甄费一家失去了安身之所,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妻子投奔岳父封肃。本以为能在亲情的庇护下暂得安宁,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无尽的欺骗和侮辱。
封肃是个十足的势利眼,看到甄费如今落魄的模样,心中满是嫌弃。他表面上假惺惺地收留了甄费一家,实际上却处处刁难。他给甄费安排了简陋的住处,让他们在狭小昏暗的房间里勉强栖身。在饮食方面,也极为苛刻,只提供粗茶淡饭,根本不顾及甄费曾经的身份和如今的处境。
封肃还在经济上对甄费进行欺骗。甄费拿出仅有的一点积蓄,想让封肃帮忙置买些田产,重新开始生活。然而,封肃却将这笔钱据为己有,还编造各种借口欺骗甄费,说田产价格上涨,钱不够用。甄费无奈,只能一次次地被他蒙在鼓里。
在言语上,封肃也毫不留情地侮辱甄费。他时常冷嘲热讽,说甄费是个没出息的人,好好的家业都被他败光了。甄费在岳父的侮辱下,只能默默忍受,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他曾经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如今却在亲情面前如此卑微。
在亲情的名义下,封肃的所作所为让甄费彻底寒了心。他没想到,自己的亲人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不但不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这种来自亲情的背叛和伤害,比女儿丢失、家宅火灾更加让他痛苦。甄费在无奈和悲哀中,对人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他的命运也因此更加悲惨。
4.彻悟出家之选
在经历女儿丢失、家宅火灾、投亲被欺等一系列沉重打击后,甄费最终选择出家,这一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刻的心理变化。
起初,甄费是个恬淡闲适之人,醉心于观花种竹、吟诗作画,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然而,命运的无情转折让他的生活支离破碎。女儿英莲的丢失,使他失去了家庭的希望和欢乐;家宅火灾让他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失去了物质依靠;投奔岳父又遭欺辱,让他在亲情面前倍感绝望。这些接连不断的挫折,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对尘世的生活彻底失望。
在这种绝望的心境下,跛足道人出现并念出《好了歌》,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甄费混沌的内心。《好了歌》中对功名利禄、金银财宝、娇妻美妾等尘世追求的虚无描述,让他如梦初醒。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所追求的平静生活,在命运的捉弄下如此不堪一击,而世间的一切繁华和美好都是虚幻无常的。此时,他的内心生了彻底的转变,从对生活的眷恋和不舍,变为对尘世的脱和看淡。
出家对甄费而言,是一种解脱。他在尘世中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出家让他摆脱了世俗的烦恼和束缚,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归宿。同时,出家也是他对命运的一种反抗。他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但可以选择远离这个让他痛苦的世界,以一种脱的方式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从此,他告别了尘世的喧嚣和纷扰,踏上了寻求精神解脱的修行之路,在青灯古佛旁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对人生的真正领悟。
五、甄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1.与贾雨村的纠葛
甄费与贾雨村的关系,是《红楼梦》中一条微妙且重要的线索,两人的纠葛深刻影响了故事的展走向。
起初,甄费与贾雨村的相遇,是在一个平常的日子。贾雨村当时贫困潦倒,寄住在葫芦庙中,每日以卖文作字为生。甄费偶然间与他交谈,现他谈吐不凡、才华出众,认定他是个有抱负、有前途的人。出于善良和对人才的赏识,甄费慷慨地资助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助他进京赴考。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在当时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也为两人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贾雨村得到甄费的资助后,毫不推辞,次日便启程赴京。后来,他果然考中进士,一路仕途顺遂,官至应天府尹。然而,他的行为却与甄费的期望背道而驰。当他处理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关于甄费女儿英莲的案件时,他的表现令人心寒。英莲被拐子卖给冯渊后,又被薛蟠抢走,冯渊被打死。贾雨村本应主持公道,为英莲讨回公道,但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利益,不顾甄费昔日的恩情,徇私枉法,胡乱判了此案,让英莲继续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忘恩负义,不仅伤害了甄费,也让读者看到了人性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丑恶。
甄费与贾雨村的关系对故事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甄费的资助,让贾雨村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而进入官场,为后续一系列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而贾雨村的忘恩负义,进一步加剧了甄费的悲剧命运,使他在经历女儿丢失、家宅火灾、投亲被欺后,对这个世界更加绝望,最终选择出家。同时,贾雨村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两人的纠葛,如同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了书中的许多情节,让故事更加曲折动人,也让读者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2.与女儿英莲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