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明末第一狠人:先灭建奴再抢崇祯 > 第293章 蓝池城五(第2页)

第293章 蓝池城五(第2页)

这套攻城方案全程由谭威主持制订,从炸城门到造浮桥,每一步都出自他的算计,光方案就不下五个。

此刻他正站在远处的缓坡上观战,身边的圭圣军书记官奋笔疾书,实时记录着战争的每一个细节,这是他特意要求的学术性观战总结。

悬门被炸碎后,谭威呼了口气,对身后众人道:

“蓝池城,已得。”

语气平淡,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身后跟着的军判杜风正,以及今日赶来的书记参事刘玄初。

刘玄初看起来貌不惊人,穿着普通的官服,安静地站在一旁,眼神却始终专注地盯着战场,偶尔在纸上记下几笔。

杜风正瞥了他一眼,心里也满是困惑,这个刘玄初看似卑微,既无赫赫战功,也无显赫背景,谭威为何让他随侍左右?

但他转念一想,谭威向来深谋远虑,每次看似寻常的安排,总是最后证明其预见性。当年亚利部的交易、吉州的游击战术,无不印证着谭威的先知。

如今对刘玄初的重视,定然也有不为人知的原因,杜风正私下越想越觉得,谭威身上藏着太多秘密,那些看似偶然的决策,都在事后验证了正确性。

此时战场上,联军步军踏着悬门的碎片再次冲入城门,与可萨军展开巷战。可萨勃勃虽仍在抵抗,却已难掩颓势。

谭威看着混乱的战场,对行军书记官张毫道:

“记下,悬门被毁后迅控制城中要道,后续重点在于分割残敌,占领据点。”刘玄初忽然开口,声音温和却很实际:

“总督,可萨人在街巷中设伏,联军推进需防暗算,不可小队分散。”

谭威侧头看他,点头道:

“说得在理,传令曲延,莫要分散清剿,要互为掩护。”

杜风正默默看着这一幕,愈觉得刘玄初不简单,谭威对他的建议言听计从,这绝非对待普通参事官的态度。

他压下心头的疑惑,继续观察战场,却忍不住一次次看向谭威的背影,这个男人总能在乱局中找到关键,仿佛提前看过结局一般。

书记官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将谭威的每一句点评、战场上的每一次交锋都记录在册。

杜风正知道,这些记录日后定会成为珍贵的资料,就像谭威要求的学术性总结,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记录。

谭威这时忽然转身对刘玄初道:

“蓝池城拿下后,流民安置之事,你先拟个章程。”

刘玄初躬身应道:

“属下遵命。”

谭威的目光投向远方的清河,仿佛已看到汉民在此耕作、炊烟袅袅的景象。杜风正望着他的侧脸,忽然有些对自己的这个老上司陌生起来,那些藏在表象之下的秘密,或许要等到很久以后,才能真正揭开。

他收回目光,继续沉默地跟在谭威身后,心里却对这位督帅愈敬畏,也愈觉得,谭威藏有秘密。

这种想法也体现在军事上,杜风正还记得,联军围困蓝池城时,护城河成了横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时众将聚在帐内商议,一个个愁眉不展。有人提议引开河水,话刚出口就被反驳,这护城河宽且深,引河水得调动多少人力?咱们现在哪有多余的百姓可用?

另一个将领接过话头说要不做木排吧?多做些木排,总能把人送过去。可细一想,做木排需要大量木材,运输起来更是负担极重,前线本就物资紧张,哪经得起这样折腾?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提出的法子不是需要大量百姓,就是会加重运输负担,没一个能让人满意。

当时谭威坐在主位上,静静听着众人议论,等众人说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表示引河、做木排都太费事,清河不深不如造浮桥。”

众将闻言都是一愣,这浮桥怎么造?其实战争用浮桥直到清末才开始使用,古代战争横渡天堑其实用的是连舟,就是把小船连起来做一个平台渡河,像那种木板拼接的,古代并不用,因为关键的科尔基扣,直到清末才有,古代的绳索加木板,根本绑不牢。

所以当时谭威微微一笑解释道,用几艘倒扣的舟船做底,上面连着绳索铺木板,用一种死扣连接起来就是浮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